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許張超 孫晶
“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幾十年來這些廣貨品類一直暢銷全國。如今,廣東制造業加速向高質量發展迭代升級,作為傳統產業代表的“嶺南衣”也開始了數字化的“新織造”之路。
日前,由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清遠市人民政府舉辦的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訓暨供需對接交流活動在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召開。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省工信廳組織開展了2023年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供需情況摸查,截至6月6日共收到51家企業提供的百余項數字化轉型供需意向,形成了今年第一批《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供需清單》。
廣東作為紡織服裝生產出口的大省,數字化轉型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今年以來,廣東陸續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實施消費品工業“數字三品”三年行動方案》《廣東省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指引》,著力通過數字技術應用來帶動紡織服裝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服務鏈協同發展。
如何引導行業走數字化轉型之路?廣東省工信廳消費品工業處處長陳偉國在會上介紹稱,在研發設計方面,要重視紡織染整企業配色打樣部門、服裝企業設計部門的數字化轉型,以及設計研發過程的數字化應用,如企業打造自主的印染配色智能設計技術和軟件、培育在線設計中心等。
在生產運營優化方面,打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應用MES和ERP系統,采用先進數字化智能控制設備、技術、工藝,提升物料調配、生產控制、安全生產、節能減排、供應鏈等智能化水平;在倉儲物流方面,建設ASS智能立體倉儲系統,運用Ecode、Handie等工業互聯網標識技術,建立和完善數字物流系統。
在供應鏈整合方面,建立紡織服裝企業與原輔材料、染化料和機配件等供應鏈共享平臺,支持紡織服裝原輔材料和機配件配套企業運用數字化技術開發新產品;在平臺服務升級方面,支持平臺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數字化系統解決方案,提煉行業共性應用場景,推動紡織服裝集群內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發揮實體市場平臺的體驗、互動及空間功能優勢,發展線上引流、虛擬體驗、交易+線下服務或DIY自助服務等電子商務新模式;在大數據挖掘應用方面,重視企業客戶資源、展覽信息、實體市場等大數據挖掘,分析消費者群體畫像、孵化培育熱銷產品,使企業從“生產什么就賣什么”轉為“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根據2023年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供需情況摸查數據,從需求側來看,17家次企業提出了整體數字化轉型需求,其他企業提出了企劃、營銷、生產制造、生產數據分析、質量管理、倉儲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等多項數字化需求;從供給側看,平臺企業可提供全套或特定環節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此外,清遠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軍介紹稱,為支持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建設,當地特意制定“清遠紡織服裝產業八條”政策。其中,為鼓勵紡織服裝行業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申報省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項目,按項目實際總投資額的50%予以扶持,扶持總額累計不超過2000萬元。
多家企業支招產業數字化轉型
各個環節的數字化轉型該如何推進?圍繞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廣州阿里云計算應用技術有限公司、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麗晶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技研智聯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現場分享了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經驗。
云供應鏈創“智慧”銷售
“產業互聯網首先要完成幾個步驟。”廣州麗晶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旭東說,首先要實現業務的數字化,建立起整個產業鏈的鏈接效果,“像來到清遠的產業園,我很震撼它的規模,但是它在產業鏈中只是一個點,如果不和品牌端、消費端建立鏈接的話,單個點的效率是有限的”。
江旭東指出,服裝企業面臨的兩大難題,一個是做多了出現庫存,一個是做少了出現缺貨,這兩個數據值對企業而言都是否定性的。“大家都在談供應鏈,其實只要有訂單就有供應鏈,如果沒有訂單,你去盲目地做供應鏈,結果基本上不會太好,因此一定要去構建自己的流量,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具備引流的能力。”江旭東說。
如何構造企業自己的流量?江旭東建議,在銷售端基于零售終端場景,企業可通過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門店、導購等觸點的數字化,讓終端門店成為一個引流入口。在與客戶建立鏈接的基礎上,通過線上渠道確定訂單以后,再通過供應鏈體系精準安排產能,成品由工廠直發消費者,砍掉包括庫存在內的所有不必要的成本。
“(這種方式)并不是去顛覆傳統,而是構建銷售端和供給端的有效鏈接。”江旭東表示,當訂單被碎片化以后,以前的跟單模式已經不可能實現,通過數據和算法可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各個角色之間實現高效鏈接和協同,提升產業鏈各個節點間的協同效率,縮短商品從供應鏈到消費者的通路,完成了整個產業鏈的高效運作。
實現全產業鏈互聯互通
“其實不管是什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架構都是相同的。”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監楊剛介紹,數字化轉型可以分成三層架構,最底層是通訊控制層,也就是各種數據的來源,如一些條碼或二維碼、移動PDA、智能儀表等;中間層是與訂單相關的生產數據,包括了物料、計劃、報表、看板、系統互聯互通以及資料、生產、質量、設備、庫存、能耗的管理。
“通過這些中間層的支持,我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看板,把生產管理層需要看到的一些核心信息提煉出來,以便做更好的決策,相當于對整個生產過程做了一個透明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楊剛稱,最上層的就是“數字化工廠”,實現管理變革升級、5G+SCADA設備聯網、設備運行數據化、生產制造數據融合貫通等。
“像溢達紡織是從最前端的棉紡到最后端的輔料都有相應的生產場景,每個環節都有我們自己的(生產執行)系統,整個系統是一個全產業鏈的系統。”楊剛在分享數字化轉型策略時舉例,溢達紡織的布廠信息管理系統就有二十余個子系統,涵蓋了工藝管理、訂單管理、計劃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倉庫管理,系統之間通過各種接口實現互聯互通。
“做數字化是一條長遠的路,并不是說一兩年就可以做好的,在做數字化之前,其實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這往往可能被一些企業忽視。”楊剛表示,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的規模屬于中小型,因基礎薄弱導致服務、創新、管理、產業協同等方面存在不足,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壓力比較大。
“我們現在是佛山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鏈主,正在打造一個行業集群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來實現上游和下游的鏈接。”楊剛稱,溢達紡織計劃通過建立產業集群的平臺,進行一些訂單的協同,通過“協同診斷”“數字供應鏈”“SaaS服務”等一系列手段,去帶動十個標桿企業,實現100家企業的鏈接,帶動產業集群的數字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