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消費和旅游消費同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體現,服飾產業和旅游業皆是我國的重要民生產業。推動服飾與旅游融合發展,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服飾產業創新發展、滿足旅游者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旅游活動是發生在異地非慣常環境中的短暫的生活體驗,離不開生活要素的支撐。在人們的四種基本生活需要中,“食”“住”“行”都被列入旅游活動基本要素的范疇,唯獨不見“衣”的身影。在創新消費場景、繁榮文旅消費的當下,關注服飾的活動匹配需求、文化符號屬性與體驗代入功能,推進服飾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衣”成為旅游活動的潛力要素
“衣”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不僅是遮羞蔽體、御寒保暖的需要,還可以起到裝扮修飾、表達禮儀、彰顯個性的作用。西漢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唐末五代文學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出的“豐衣足食”,成為人們對日常生活的基本愿望。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將“衣食住行”合稱為人的四種需要。
在過去,旅游者通常穿著日常服裝踏上行程,一般不會為旅游活動專門購置服飾。隨著旅游產品的細化,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日益興起,產生了登山鞋、雪地靴、防寒帽、防曬衣、沖鋒衣、滑雪服、沙灘褲、速干衣、騎行服等功能性服飾。20世紀90年代,旅游鞋、旅游帽、休閑裝等適應休閑旅游需要的服飾曾風靡一時。
與此同時,服飾是旅游目的地辨識度極高的文化符號,是地方特色的鮮明體現。比如,大理白族姑娘的頭飾便隱含著“風花雪月”四大景觀元素。在廣西,服飾甚至成為區分不同族群的標志,如黑衣壯、白褲瑤、紅頭苗。有些地方還形成了與服飾相關的傳統節慶,如云南永仁賽裝節、廣西龍勝曬衣節等。為了體驗地方文化、記錄珍貴瞬間、留下美好回憶,有些旅游者會在景區景點租借民族服裝拍照留念。在受熱播影視劇影響的旅游地,穿著主角同款服飾打卡成為不少旅游者的選擇。
隨著旅游產品的升級,服飾逐漸成為旅游者融入場景、增強儀式感、獲得沉浸式體驗的重要媒介。在近年興起的旅游地劇本娛樂產品中,旅游者首先要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換相應的服裝,然后再按照劇本情節進行“演出”,如云南景洪曼聽公園的《春歡千年婚約》、江蘇無錫蕩口古鎮的《蕩口風華錄》等。在一些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的旅游地,不少旅游者受相關影視作品的影響,穿著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飾開展旅游活動,體驗當地人或劇中人的生活,如河南洛陽的洛邑古城、陜西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江蘇蘇州的肖家巷“旗袍一條街”等。入鄉隨“服”,讓觀賞者變為“劇中人”,賞景人變身“畫中人”,旅游者真正成為主角,旅游地變為舞臺,旅游活動的沉浸感得以提升。
“旅游+服飾”的地方實踐
在旅游業創新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關注到游客的隱性需求和服飾的特殊作用,在“旅游+服飾”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海南島服、大理白族創意服飾和洛陽漢服旅拍。
海南島服——“把海南穿回家”。20世紀90年代,起源于夏威夷、巴厘島等地的島服被引入海南。這種寬松適體、價格適宜的服裝,因為樣式簡潔大方、色彩艷麗繽紛、圖案爭奇斗妍、地方特色濃郁、適合熱帶海濱穿著,受到游客青睞,成為海南島的標志性服飾。穿著島服的游客,成為一張張宣傳海南的流動名片。資料顯示,2012年6月,海南生產島服的廠家有30家左右,其中品牌廠商有13家,包括“絲妮雅”“維特張”“椰風海韻”“南海印象”“金椰”等。近年來,海口中城文化旅游產業研究院成立了“海南島服”設計研究課題組,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了“浪花”商標,推進海南島服創新發展與品牌化。此外,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委托海南省服裝協會和海南舒爾逸服飾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設計、制作的會議服飾——“鰲服”(即“博鰲衫”)成為一抹亮色,禮儀接待旗袍也從最初的東南亞風情旗袍筒裙改為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黎錦旗袍。
大理白族創意服飾——“最炫民族風”。大理市擁有白族扎染技藝(國家級)、白族刺繡技藝(省級)、白族羊毛氈制作技藝(省級)、洱海區域白族服飾(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社區居民至今保留著傳統節日期間穿著民族服飾的習慣。其中,扎染與白族服飾富有地方特色、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在旅游演藝、體驗式購物及企業員工工裝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素有“扎染之鄉”的美譽,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以璞真扎染廠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為代表的“展示+傳承+體驗”模式和以大理市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為代表的“展示+創新+體驗”模式,推動了扎染產品的多樣化,讓遮陽帽、頭巾、圍巾、披肩、T恤、坎肩、短褲、長褲、連衣裙、半身裙、毛衣、布鞋等既體現傳統技藝又具有創新元素的服飾在旅游舞臺上大放異彩。除了扎染,體現民族風、凸顯文藝范、具有設計感的創意休閑服飾日漸成為一道風景線,孕育出“雀云裳”“南詔布衣”“凡依原創”等服飾品牌,原創服飾小店數量眾多。近年來,白族創意服飾與妝造、旅拍、婚拍相結合,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洛陽漢服旅拍——“穿著漢服去旅行”。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遺產類旅游區眾多。隨著《唐宮夜宴》《風起洛陽》等古裝影視作品走紅,在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助推下,洛陽掀起了漢服旅拍熱。各大景區舉辦全國漢服短視頻大賽、國風穿越節、“漢服+劇本娛樂”等活動,推出“游客身穿傳統漢服即可享受免費游景區”等措施,帶領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浪漫。穿著漢服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游覽,好似穿越到盛唐時期的“神都”,又仿佛行走在天然的攝影棚,還能拍出具有紀念意義和社交價值的美照。洛陽市乘勢而上,成立洛陽漢服研究院、洛陽市老城區漢服文化行業協會、“洛陽·牡丹頌”漢服文化展示中心、云之裳華服產業園,著手培育涵蓋設計、制造、租售、妝造、跟拍、直播、配飾制作等服務的全產業鏈,孵化“漢服+演藝”“漢服+劇本娛樂”“漢服+研學”“漢服+節會”“漢服+文創”等新業態。在漢服“濃度”最高的洛邑古城,周邊就有漢服店300余家,甚至出現了“漢服一條街”。
推動“旅游+服飾”的對策建議
“衣”是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旅游者體驗地方文化、融入消費場景、與旅游地建立情感連接的重要媒介,是提升儀式感、參與感和歸屬感的重要載體。服飾消費和旅游消費同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體現,服飾產業和旅游業皆是我國的重要民生產業。推動服飾與旅游融合發展,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服飾產業創新發展、滿足旅游者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充分發揮已有旅游載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截至目前,各地已經創建申報了一定數量的服飾類A級旅游景區(如浙江新昌達利絲綢世界、河北寧晉童泰文化旅游產業園)、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如福建晉江七匹狼工業園、四川南充六合絲綢博覽園)、觀光工廠(如福建石獅大帝集團),為推進服飾與旅游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要突破“企業文化展示+產品展銷”的初級發展模式,關注細分市場和文旅賽道,結合用戶參與設計、激光3D量體、智能制造、小批量個性化定制,瞄準高原觀光、森林休閑、山地運動、溫泉康養、海濱度假、冰雪旅游、婚禮婚慶、畢業旅行等消費場景,結合所在地域的主導旅游產品,研發生產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民族風情、技術含量和體驗功能的旅游服飾產品。
靈活推進服飾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空間。生活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服飾類非遺是非遺生活化傳承的生力軍,且積累了杭州絲綢、蘇州刺繡、大理扎染、麗江披肩、凱里苗繡等豐富經驗。要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結合各地實際,通過演藝劇場(舞臺)、創意市集、節會展銷、旅拍基地、非遺工坊、文化院落等方式,推進紡紗、織布、印染、刺繡、縫制及其他相關技藝類非遺融入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等旅游空間,創新玩法、業態與產品,豐富文化內涵和旅游體驗。
積極策劃組織服飾文化旅游節慶會展活動。節慶會展是集中展示各地服飾文化與服裝產品、促進文化服飾創意設計交流、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旅游與服飾、商貿、創意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學習借鑒“壯美霓裳”廣西民族服飾秀、內蒙古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西藏“衣脈相承”服飾文化周、湖南長沙漢服節、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服飾文化旅游節、浙江嘉善西塘漢服文化周、“敦煌潮韻 絲路霓裳”敦煌國際時尚周、四川涼山火把節彝族時裝秀、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飾文化節、貴州凱里苗侗風情園“村T”(鄉村非遺民族服飾T臺秀)、海南五指山民族時裝“村秀”等成功經驗,根據各地實際策劃舉辦服飾文化類旅游節慶會展活動。
除了游客之外,還應考慮旅游行業從業人員職業服裝的高質量供給。旅游尤其是酒店是國內較早要求按照崗位統一著裝的行業。可以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提高職業服裝的特色、內涵與質量。例如,無錫文旅集團按照“一景一服”的理念,為黿頭渚、蠡園景區票務和導游人員量身定制了工作服,讓景區員工形象也成為一道城市風景。大型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及其他旅游服務企業可以考慮借鑒“一景一服”理念,與服飾創意設計機構、服裝生產廠家合作,為員工定制化提供不同季節的工作服,還可以考慮學習北京冬奧會“花式”工作服的經驗,為參與體驗活動項目、參加大型節慶會展的游客提供特定服裝。(李慶雷 陳重武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
旅游活動是發生在異地非慣常環境中的短暫的生活體驗,離不開生活要素的支撐。在人們的四種基本生活需要中,“食”“住”“行”都被列入旅游活動基本要素的范疇,唯獨不見“衣”的身影。在創新消費場景、繁榮文旅消費的當下,關注服飾的活動匹配需求、文化符號屬性與體驗代入功能,推進服飾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衣”成為旅游活動的潛力要素
“衣”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不僅是遮羞蔽體、御寒保暖的需要,還可以起到裝扮修飾、表達禮儀、彰顯個性的作用。西漢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唐末五代文學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出的“豐衣足食”,成為人們對日常生活的基本愿望。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將“衣食住行”合稱為人的四種需要。
在過去,旅游者通常穿著日常服裝踏上行程,一般不會為旅游活動專門購置服飾。隨著旅游產品的細化,戶外運動和休閑度假日益興起,產生了登山鞋、雪地靴、防寒帽、防曬衣、沖鋒衣、滑雪服、沙灘褲、速干衣、騎行服等功能性服飾。20世紀90年代,旅游鞋、旅游帽、休閑裝等適應休閑旅游需要的服飾曾風靡一時。
與此同時,服飾是旅游目的地辨識度極高的文化符號,是地方特色的鮮明體現。比如,大理白族姑娘的頭飾便隱含著“風花雪月”四大景觀元素。在廣西,服飾甚至成為區分不同族群的標志,如黑衣壯、白褲瑤、紅頭苗。有些地方還形成了與服飾相關的傳統節慶,如云南永仁賽裝節、廣西龍勝曬衣節等。為了體驗地方文化、記錄珍貴瞬間、留下美好回憶,有些旅游者會在景區景點租借民族服裝拍照留念。在受熱播影視劇影響的旅游地,穿著主角同款服飾打卡成為不少旅游者的選擇。
隨著旅游產品的升級,服飾逐漸成為旅游者融入場景、增強儀式感、獲得沉浸式體驗的重要媒介。在近年興起的旅游地劇本娛樂產品中,旅游者首先要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換相應的服裝,然后再按照劇本情節進行“演出”,如云南景洪曼聽公園的《春歡千年婚約》、江蘇無錫蕩口古鎮的《蕩口風華錄》等。在一些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的旅游地,不少旅游者受相關影視作品的影響,穿著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飾開展旅游活動,體驗當地人或劇中人的生活,如河南洛陽的洛邑古城、陜西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江蘇蘇州的肖家巷“旗袍一條街”等。入鄉隨“服”,讓觀賞者變為“劇中人”,賞景人變身“畫中人”,旅游者真正成為主角,旅游地變為舞臺,旅游活動的沉浸感得以提升。
“旅游+服飾”的地方實踐
在旅游業創新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關注到游客的隱性需求和服飾的特殊作用,在“旅游+服飾”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海南島服、大理白族創意服飾和洛陽漢服旅拍。
海南島服——“把海南穿回家”。20世紀90年代,起源于夏威夷、巴厘島等地的島服被引入海南。這種寬松適體、價格適宜的服裝,因為樣式簡潔大方、色彩艷麗繽紛、圖案爭奇斗妍、地方特色濃郁、適合熱帶海濱穿著,受到游客青睞,成為海南島的標志性服飾。穿著島服的游客,成為一張張宣傳海南的流動名片。資料顯示,2012年6月,海南生產島服的廠家有30家左右,其中品牌廠商有13家,包括“絲妮雅”“維特張”“椰風海韻”“南海印象”“金椰”等。近年來,海口中城文化旅游產業研究院成立了“海南島服”設計研究課題組,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了“浪花”商標,推進海南島服創新發展與品牌化。此外,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委托海南省服裝協會和海南舒爾逸服飾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設計、制作的會議服飾——“鰲服”(即“博鰲衫”)成為一抹亮色,禮儀接待旗袍也從最初的東南亞風情旗袍筒裙改為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黎錦旗袍。
大理白族創意服飾——“最炫民族風”。大理市擁有白族扎染技藝(國家級)、白族刺繡技藝(省級)、白族羊毛氈制作技藝(省級)、洱海區域白族服飾(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社區居民至今保留著傳統節日期間穿著民族服飾的習慣。其中,扎染與白族服飾富有地方特色、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在旅游演藝、體驗式購物及企業員工工裝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素有“扎染之鄉”的美譽,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以璞真扎染廠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為代表的“展示+傳承+體驗”模式和以大理市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為代表的“展示+創新+體驗”模式,推動了扎染產品的多樣化,讓遮陽帽、頭巾、圍巾、披肩、T恤、坎肩、短褲、長褲、連衣裙、半身裙、毛衣、布鞋等既體現傳統技藝又具有創新元素的服飾在旅游舞臺上大放異彩。除了扎染,體現民族風、凸顯文藝范、具有設計感的創意休閑服飾日漸成為一道風景線,孕育出“雀云裳”“南詔布衣”“凡依原創”等服飾品牌,原創服飾小店數量眾多。近年來,白族創意服飾與妝造、旅拍、婚拍相結合,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洛陽漢服旅拍——“穿著漢服去旅行”。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遺產類旅游區眾多。隨著《唐宮夜宴》《風起洛陽》等古裝影視作品走紅,在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助推下,洛陽掀起了漢服旅拍熱。各大景區舉辦全國漢服短視頻大賽、國風穿越節、“漢服+劇本娛樂”等活動,推出“游客身穿傳統漢服即可享受免費游景區”等措施,帶領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浪漫。穿著漢服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游覽,好似穿越到盛唐時期的“神都”,又仿佛行走在天然的攝影棚,還能拍出具有紀念意義和社交價值的美照。洛陽市乘勢而上,成立洛陽漢服研究院、洛陽市老城區漢服文化行業協會、“洛陽·牡丹頌”漢服文化展示中心、云之裳華服產業園,著手培育涵蓋設計、制造、租售、妝造、跟拍、直播、配飾制作等服務的全產業鏈,孵化“漢服+演藝”“漢服+劇本娛樂”“漢服+研學”“漢服+節會”“漢服+文創”等新業態。在漢服“濃度”最高的洛邑古城,周邊就有漢服店300余家,甚至出現了“漢服一條街”。
推動“旅游+服飾”的對策建議
“衣”是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旅游者體驗地方文化、融入消費場景、與旅游地建立情感連接的重要媒介,是提升儀式感、參與感和歸屬感的重要載體。服飾消費和旅游消費同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體現,服飾產業和旅游業皆是我國的重要民生產業。推動服飾與旅游融合發展,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服飾產業創新發展、滿足旅游者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充分發揮已有旅游載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截至目前,各地已經創建申報了一定數量的服飾類A級旅游景區(如浙江新昌達利絲綢世界、河北寧晉童泰文化旅游產業園)、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如福建晉江七匹狼工業園、四川南充六合絲綢博覽園)、觀光工廠(如福建石獅大帝集團),為推進服飾與旅游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要突破“企業文化展示+產品展銷”的初級發展模式,關注細分市場和文旅賽道,結合用戶參與設計、激光3D量體、智能制造、小批量個性化定制,瞄準高原觀光、森林休閑、山地運動、溫泉康養、海濱度假、冰雪旅游、婚禮婚慶、畢業旅行等消費場景,結合所在地域的主導旅游產品,研發生產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民族風情、技術含量和體驗功能的旅游服飾產品。
靈活推進服飾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旅游空間。生活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服飾類非遺是非遺生活化傳承的生力軍,且積累了杭州絲綢、蘇州刺繡、大理扎染、麗江披肩、凱里苗繡等豐富經驗。要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結合各地實際,通過演藝劇場(舞臺)、創意市集、節會展銷、旅拍基地、非遺工坊、文化院落等方式,推進紡紗、織布、印染、刺繡、縫制及其他相關技藝類非遺融入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等旅游空間,創新玩法、業態與產品,豐富文化內涵和旅游體驗。
積極策劃組織服飾文化旅游節慶會展活動。節慶會展是集中展示各地服飾文化與服裝產品、促進文化服飾創意設計交流、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旅游與服飾、商貿、創意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學習借鑒“壯美霓裳”廣西民族服飾秀、內蒙古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西藏“衣脈相承”服飾文化周、湖南長沙漢服節、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服飾文化旅游節、浙江嘉善西塘漢服文化周、“敦煌潮韻 絲路霓裳”敦煌國際時尚周、四川涼山火把節彝族時裝秀、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飾文化節、貴州凱里苗侗風情園“村T”(鄉村非遺民族服飾T臺秀)、海南五指山民族時裝“村秀”等成功經驗,根據各地實際策劃舉辦服飾文化類旅游節慶會展活動。
除了游客之外,還應考慮旅游行業從業人員職業服裝的高質量供給。旅游尤其是酒店是國內較早要求按照崗位統一著裝的行業。可以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提高職業服裝的特色、內涵與質量。例如,無錫文旅集團按照“一景一服”的理念,為黿頭渚、蠡園景區票務和導游人員量身定制了工作服,讓景區員工形象也成為一道城市風景。大型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及其他旅游服務企業可以考慮借鑒“一景一服”理念,與服飾創意設計機構、服裝生產廠家合作,為員工定制化提供不同季節的工作服,還可以考慮學習北京冬奧會“花式”工作服的經驗,為參與體驗活動項目、參加大型節慶會展的游客提供特定服裝。(李慶雷 陳重武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