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一家爆火的電商橫空出世。這家被業內稱為“美版拼多多”、名為Brandless的公司,成立僅一年,就獲得了來自軟銀集團的2.4億美元C輪融資。
雖然同樣主打低價商品,但與拼多多不同的是,Brandless好評如潮,少有爭議之聲。那么,這個“美版拼多多”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01走近“美版拼多多”
欲探究Brandless的成功之道,必須先搞清楚它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在反復瀏覽Brandless的官網后,筆者的切身感受是其“不走尋常路”,具體有三點:
第一, 所有商品價格一律3美元。
從網站上可以看到,Brandless平臺展示的各種商品,從食品到洗面奶再到辦公套裝,全都標價3美元。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走在大街上,經常會聽到一些門店傳出的諸如“這個九塊九,那個九塊九,全都九塊九”的廣播聲。可是,大多數人很可能在經過門店時,往往連步伐都不會減慢半分,更不用說進店瀏覽商品了。
原因很簡單,人們對于價格低的商品早就形成了“低質”的印象,正所謂“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然而,綜合多方資料來看,Brandless上售賣的商品價格雖然也低得離譜,但收到貨的消費者卻紛紛交口稱贊,這足以證明商品質量的過關。
第二,所有商品都沒有品牌。
品牌對于人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件商品能否博得消費者青睞,品牌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任何商家都巴不得搖身變為家喻戶曉的暢銷品牌,以便在顧客心目中的商品階梯中占領制高點。然而,Brandless卻偏偏逆流而上,大力推行“無品牌”商品,以自產自銷取代從全球甄選名牌商品——正如它名字的中文含義(Brandless:無品牌)一樣。
花錢購買沒牌子的商品,是人們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去年才成立的Brandless卻快速打開了無品牌商品的市場,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極簡主義”盛行。
一來,Brandless只有300多個SKU,這與我國動輒幾千萬個SKU的主流電商平臺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不過,Brandless根本不是靠數量取勝,它將商品的SKU精簡化,每個商品品類之中只選擇一款最好的,這既能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又能免去消費者挑選的煩惱,增加購物體驗。
二來,根據商品展示圖片,平臺上所有商品的包裝都極其簡約,除了一個白色的標簽外,再無其他,就連LOGO都看不到。這也充分彰顯了其“Less is More”的理念。
至此,“美版拼多多”與眾不同的輪廓已大致勾勒完畢。
02成功依靠三大殺手锏
任何一家企業都需要盈利,即便是價格低到逆天的Brandless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