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Dior一則被群嘲的廣告開始,土low畫風似乎又重新席卷了中國時尚圈。
7月份迪奧的官微迎來了曠違已久的熱鬧。一則僅有30秒的短視頻廣告,收獲了超過500萬次的播放量,創下了Dior官微近2個月來的視頻播放新高。但是,5毛的燈光和場景布置,網紅風的不知名模特,以及濃厚的“喜提馬鞍包”微商氣息,又引起了一次大規模的關于奢侈品變low的討論與爭議。
一眾中國明星不同尋常,甚至是不合常理的時尚品牌代言廣告則加劇了這種輿論聲量:華倫天奴廣告里張藝興的嘻哈運動范仿佛Adidas,黃軒在資生堂護膚廣告中大跳民族舞,張天愛為Hogan拍攝姿勢怪異的秋冬廣告……屢屢被冠以“畫風突變”、“土味”、“太low”等差評的明星代言成為了重災區。
除了廣告畫風不復以往的高貴有格調,代言人的選用也是招致差評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啟用流量明星方面,藝人等級和調性與品牌不符是被詬病的最大原因。
這種詬病從三年前就開始一直持續至今,郭德綱父子為《時尚芭莎》拍攝的LV路易威登時裝大片,以及Dior中國區品牌大使趙麗穎在廣告中帶有口音的英語,都是這期間典型的因身份而引起的“格調之爭”。
然而,與大眾輿論LOW聲相對應的,則是一眾高奢品牌在2018年上半年的優質表現,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地區,這些年輕化探索給許多奢侈品牌帶來了直接的銷售額增長。
其實,不管是啟用流量明星代言人,還是進行更多元化的娛樂營銷嘗試,都只是奢侈品牌年輕化的一種訴求。在經歷全球市場利潤下滑,實體經濟陷入寒冬的陣痛期后,中國本土消費回暖,數字銷售渠道拓寬及千禧一代消費主力的崛起,讓這些巨頭在曙光中慢慢學會轉身。
不過,這些奢侈品牌還處在年輕化探索的早期階段,對他們來說,所有的舉措都更像是一種博弈。但從目前的收效來看,年輕的流量代言人似乎已經成為了高奢們度過這場“更年期”的救命稻草。
奢侈品迎來中年危機,次世代搶人大戰拉開序幕
最新消息,愛馬仕也要上天貓了,據其CEO透露:這家將近150歲的老牌奢侈品有意與阿里巴巴展開合作,擁抱電商。
這還是那個從不主動拉低身份和產品線,高冷的愛馬仕嗎?
改變絕不會無跡可尋,對于奢侈品巨頭來說,往往都伴隨著市場的焦慮。
在貝恩咨詢公司2016年發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監控報告》中,把2010-2015年這一段時期形容為“中國暴食癥”(奢侈品公款消費大增),報告稱如果不是因為中國游客,全球個人奢侈品消費市場在經濟下滑、恐怖襲擊、政局動蕩的影響下,還將持續萎縮。
2014年起,全球奢侈品市場遇冷,遍布“利潤下滑”鱗傷。2015年全球股價大跌致使奢侈零售行業受挫,在8月份,LVMH股價已跌至近3月以來的最低點,累計跌幅超過12%,市值蒸發超過100億歐元;愛馬仕集團、歷峰集團、Burberry集團等股價近三月跌幅也超過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