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陰法院共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242件,刑事案件16件,合計258件。江陰法院充分發揮“三合一”知識產權專業審判優勢,踐行最嚴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政策,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打造江陰知識產權保護高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司法保障。為總結審判經驗,充分發揮典型案例引領示范作用,現選取其中十件典型案件審理情況,形成2019年度知識產權案件典型案例。
謝某、余某、桑某、黃某
假冒“海瀾之家”服裝案
案情簡介
2017年6月至11月期間,被告人謝某、余某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在“拼多多”平臺注冊多家店鋪,發布海瀾之家衣物銷售圖片,將無牌衣物送至被告人桑某、黃某開的裁縫店,由桑某、黃某將標有假冒“海瀾之家”注冊商標的領標縫制到無牌衣物上,后被告人謝某、余某又在網上購買標有假冒“海瀾之家”注冊商標的吊牌,將吊牌掛在加工好的衣物上,并將該衣物在網店上以正品“海瀾之家”服飾出售,銷售衣物金額人民幣合計96000余元。江陰法院經審理認定被告人謝某、余某、桑某、黃某犯假冒注冊商標罪,最終判處被告人謝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0元;判處被告人余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0元;判處被告人桑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0元;判處被告人黃某有期徒刑九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000元;沒收四被告人違法所得共計12000元及扣押在案的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及吊牌、領標。
典型意義
本案系一起典型的涉電商平臺的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增強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強化打擊侵權假冒犯罪制度建設是新時代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激勵創新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新型商業模式的興起,網絡消費主體日益增多,類似本案依托電商平臺的新型知識產權犯罪也逐漸增多,這一趨勢導致犯罪銷售渠道從傳統的實體店面、固定場所逐漸向新型的電商平臺、APP等領域擴展;犯罪主體分工日益細化;犯罪行為隱蔽、多發、成本低廉;銷售記錄不易保存且容易毀滅。如果放任勢必造成市場上假貨橫行、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營商環境惡化的后果。因此,對于此類涉電子商務平臺的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司法機關必須堅持最嚴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理念,一旦發現就必須予以嚴厲打擊。本案涉及馳名商標“海瀾之家”,四被告人利用“拼多多”電商平臺實施犯罪,分工明確、產銷穩定,法院深入審查、區分主從,結合網絡交易平臺交易記錄、支付平臺的電子數據、公安部門制作的電子物證檢查工作記錄及部分買家證詞等證據,準確、全面地查實了涉案銷售金額,最終對四被告人作出判決。本案裁判結果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運用刑事司法措施嚴厲打擊侵害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堅強決心,有效打擊了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假冒名牌商品的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對利用拼多多、淘寶網等網絡交易平臺制假售假的不法經營者起到了震懾作用,同時也為促進江陰本土知名企業創新發展,構筑公平有序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刑事司法保障。
錢某、顧某、吳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