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于西亭鎮的南通圣羅藍紡織品有限公司時看到,一輛大貨車正停靠在公司門口,等待口罩裝運好后發往海外。“這批是發到秘魯的,他們訂了58萬個一次性多層防護口罩,我們裝車后統一運到上海,然后走海運。”公司負責人胡水華告訴記者,最近訂單量猛增,基本每天要裝車發貨,四月份口罩銷售量超過五百萬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給我區的紡織行業也帶來巨大沖擊。如何破局自救?在國內疫情發生初期,胡水華就“嗅”到了商機。他利用現有車間、縫紉機械、裁床等設備改造為口罩生產線,原本生產家紡面料的生產車間轉為口罩生產車間(見左圖,沈維維攝),并新招聘四十多名工人,統一實行先培訓后上崗。在著手車間改造的同時,公司還經相關部門驗收,取得了相關生產資質。二月中旬,公司全面投產。“目前有三條一次性口罩生產線,每天的產能在22萬個左右,二、三月份主要銷往國內,現在銷往法國、德國、日本、東南亞等海外市場。”胡水華介紹。
為滿足市場需求,四月中旬,該企業新增了一條KN95口罩生產線及兩條熔噴布生產線,豐富產品種類,加大產量、提高產能。同時,積極向原材料領域拓展,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開拓原材料市場。“我們的設備已經調試完畢,即將投入生產,預計每天可以生產18萬只KN95口罩。熔噴布是KN95防護口罩的核心,現在行業里一‘布’難求,我們兩條熔噴布生產線近期正式投產。”胡水華說。
在紡織企業紛紛面臨國內需求減少、海外訂單取消的艱難時刻,南通圣羅藍公司今年的銷售額從去年的兩千多萬元有望上升至五六千萬元。胡水華表示,“在防疫物資生產這一方面,紡織企業本身就有基礎和優勢。疫情對行業的影響不是短期能結束的,我們要千方百計自救,企業才能轉危為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