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智能+”的重要戰略,從互聯網+到智能+體現了國內數字經濟的變遷。經過移動互聯網大潮的普及和覆蓋,消費者全面在線化和數字化,而供給側還處于信息化階段,使用的主要是傳統的IT系統,煙囪式系統和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不能針對迅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做出實時的響應調整,而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則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可用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企業積累的消費者數據資產,在政策、資本、技術,尤其是消費需求的倒逼和驅動下,供給側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勢在必行。對于企業來說,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價值在于提高收益、增加和消費者的互動交流、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形象、提升消費及使用體驗、提高產品增值空間等。
01 服裝產業智能+的分析定義
智能+服裝是指基于服裝行業現有的IT技術(ERP、CRM、WMS、PLM),借助人工智能、云計算、智能可穿戴、AIOT智能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將這兩類技術相結合,基于消費者大數據,賦能和整合服飾產業從服飾研發設計、生產、批發、營銷、零售、智能服飾等全產業鏈。
一方面幫助生產端、品牌端和渠道端降本增效,減少庫存、掌握消費趨勢和消費者需求,實現供需平衡,業務創新和增長;另一方面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提升時尚穿衣滿意度,最終促進服飾產業市場發展。
02 服裝產業智能+發展背景
國內服裝市場增速放緩,行業分散缺少巨頭。中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和消費市場。服飾是互聯網零售的第一大品類。中國服裝行業非常分散且缺少巨頭,也很少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中國服裝產業在過去30年經歷了高速增長-庫存積壓-存貨出清-重新增長的幾個周期,也經歷了外貿和內需交替驅動的兩個階段,發展愈加成熟,增速放緩。
服裝行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集中數字化程度低。服裝行業整體供應鏈條的信息化和數據智能化水平很低。服裝的設計、生產和流轉過程有許多細碎的分解動作,屬于人力密集型產業。服裝產業鏈條比較簡單但很長,參與方眾多且分散,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和IT信息化投入都非常有限,管理方式落后,導致整個行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都較低,直接導致生產成本高、交付低效且不穩定。
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上升,產需協同程度低,未來提高效率是發展關鍵:服裝行業品類深度大,時尚穿衣潮流變化迅速,產銷分離導致庫存積壓嚴重、成本高企,小單快返成為行業的運營趨勢。在流通端,因為本身的線下屬性和數據的缺失,也處于非常低效的狀態;消費端個性化、定制化消費的浪潮迭起,倒逼服裝品牌優化自己的上新節奏,對供應鏈的穩定性、時效性和智能化生產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品牌商卻找不到能支撐其小單快反需求的供應商。供給端的落后嚴重制約需求端的創新,服裝供應鏈的改革迫在眉睫。
03 服裝產業智能+產業鏈及競爭圖譜
本部分將從服裝產業智能+的場景、市場主體、路徑及供應商四個部分說明國內服裝產業智能+的產業鏈、競爭格局及應用現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