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場有制造能力就是沒有大牌
目前中國14億人口,穿衣作為人們的基本需求,中國的服裝市場規模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服裝市場零售規模高達2.1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5.29%,并且常年保持著增長狀態,根據相關部門的預測,中國服裝市場在2021年將會達到2.4萬億元甚至更高。
在制造方面,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紡織業迅速發展,并且依靠人口紅利,一直以來中國都位于全球紡織業第一名,原材料方面我國一直都是生產大國,生產方面,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但是盡管優勢如此之大,中國市場上的份額卻絕大部分掌握在國際品牌的手里,時尚領域被ZARA、HM、優衣庫常年霸占,運動領域耐克、阿迪達斯占據了半壁江山與眾多中國品牌分庭抗禮,至于其他領域也是由各大品牌占據著。
服裝行業中國為什么一直沒有國際品牌
一直以來中國并不是沒有國際品牌,就例如華為手機在沒有遭受打壓之前那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品牌,中國大疆無人機成為各國爭相購買的對象,格力空調也賣向全世界等等。
但就是在這個服裝行業卻一直沒有一個真正的國際大品牌。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中國設計環境較差。
隨著電商領域的持續擴大,開店的成本變的越來越低,這也成了不少小型工作室的一次機會,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工作室自主設計開發的衣服款式非常的亮眼,絲毫不比那些國際品牌遜色,很顯然中國一直都不缺優秀的設計人才。
但是往往一件款式設計出來以后,要不了一兩個月,各種各樣雷同的衣服款式就出現在各家店鋪,并且他們的價格也更低,這就使得原本設計出這個款式的店鋪賺的錢還沒有這些“山寨”賺的錢多。
辛辛苦苦的設計最后卻給別人做了嫁衣,兩三次設計以后設計師便再也沒有動力繼續創作的動力了,這樣的大環境也是將許多優秀的設計師直接扼殺在了搖籃里。
原因二:國家品牌安于現狀、對市場不敏感
中國一直以來不是沒有爆火的品牌,就比如美特斯邦威、拉夏貝爾、七匹狼等等,也曾紅極一時,但為什么都沒能長久的發展下來?
其實他們失敗的原因都大同小異,就拿美特斯邦威舉例子,美邦在80后的眼里那可是一代人的回憶,穿美邦就代表了時尚,然而現如今已經到了賣子求生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抓不住時尚的脈搏,不思進取。
在國際品牌殺入中國的時候他在想著怎么開更多的店,在國際品牌一周上新兩三個爆款的時候,他們一個月才上新一個爆款,這樣還怎么比?
有人說新疆棉事件會是中國品牌的一次機會,這話的確是不假,但是有機會和抓住機會卻是兩回事,在運動服飾領域李寧這幾年大有成為國際潮牌的樣子,而在時尚服飾領域,雖然國人越來越傾向于買國潮,當時如果中國的品牌依舊按照現在這樣發展,相信再好的機會最終也會浪費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