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語言。從50年代的中山裝、60年代的紅藍球衣,到70年代的軍工裝、80年代的西服,再到90年代流行的大喇叭褲、蝙蝠衫、吊帶裙等,服裝的變化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歷史變遷。
資料圖: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流行的服飾
服裝消費支出大幅增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貴陽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貴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面貌穩步改觀,生活質量全面升級。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消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在解決了溫飽之余,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服裝消費總量大幅增加。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8250元,其中衣著消費2113元,較1979年的41元增長了50.5倍,年均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3164元,其中衣著消費830元,較1980年的12元增長了68.2倍,年均增長11.8%。
服裝消費觀念不斷轉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貴陽物質生活極為匱乏,人們在先解決溫飽的前提下,無力滿足多樣化的穿衣需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的現象普遍存在。那時候一衣多季,每人每年一丈五尺七寸的布票,衣料主要采用棉布,毛織品是貴重品,化纖品是稀罕品,“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款式老套、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生活水平、服裝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樸素單一的著裝風格被打破,服裝消費觀念從“保暖避寒”向“美觀舒適”轉變,從“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轉變,從“做衣”向“購衣”轉變,城鄉居民的服裝消費觀念和衣著習慣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服裝制作工藝優化升級
服裝生產制作工藝是將服裝設計變為服裝成品的關鍵。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服裝制作基本靠手工剪裁縫制,“裁縫”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職業。改革開放以后,貴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服裝制作工藝不斷優化升級。服裝材質種類從以前單一的化纖織物,到現在的高科技紡織面料、微生化復合型材料等多種服裝面料的創新;服裝制作工藝從以前單純的手工縫制,到現在的“比例裁剪”、“立體裁剪法”等多種縫制技術的發展;服裝技術水平從以前的手搖式縫紉機,到現在的自動切線機、數控繡花機等多項專項功能機器的運用。服裝生產在面料選擇、裁剪工藝、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
服裝消費穿得“更時尚”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人們的服裝式樣老套、色彩單一,衣著功能以保暖避寒為主。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服裝消費開始追求美觀、新穎、舒適,年輕人更是想要彰顯個性和品位,人們穿得“更時尚”。男士們穿上了西裝、夾克、T恤,女士們穿上了西裙、牛仔服、喇叭褲。現今,各種季節服飾的面料越來越多,衣著的功能劃分越來越細,服裝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衣服的款式和式樣越來越新,服裝消費更加注重款式、質地和色彩的搭配,更加追求時尚、個性和舒適的統一。
資料圖:如今服裝店里琳瑯滿目的各種服飾
網購打破傳統消費模式
當前,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購的興起打破了居民傳統的衣著消費模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選擇性更廣、品類更豐富的購物環境,衣著消費不僅跨省,甚至跨境,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服裝消費需求得到滿足。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網購必然會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所接受,成為人們服裝消費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