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快時尚品牌的日子不太好過! H&M、ZARA等曾經深受追捧、在國內市場發展迅猛的品牌,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2017年,都被陰影所籠罩。
提及快時尚品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更新快、時尚度高、價格低”,如果再加上頻傳的質量門,還得加上“質量不好”這一點。但在十幾年前快時尚品牌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卻憑借著以上三大優勢,快速占據了中國市場份額,成為國內消費者的主流選擇,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本土服裝品牌難以出頭。
但隨著中國本土服裝品牌的崛起、國內消費者的升級迭代,對產品個性化需求、品質要求等不斷提升,快時尚品牌的春天也慢慢過去了,到2016年、2017年,快時尚品牌似乎集體陷入了瓶頸,而剛剛過去的2017年,也可以說是快時尚品牌的陣痛調整期。
西班牙快時尚巨頭Zara 母公司Inditex SA,2016年的財年核心數據就已經表現出毛利率降低(八年來的最低點)的趨勢,2017年下半年其增速也開始放緩,毛利率已經從2013年巔峰時期的59.8%降至57.4%,股價也隨之下跌,在2018年2月23日,Inditex SA 的股價更是大跌 7.1%,是2016年 6月以來最為顯著的盤中跌幅。在過去的一年里,西班牙快時尚巨頭的市值已經蒸發了 14%。截至 2018年 2月 27日閉市, Inditex SA 的股價報收每股 25.44歐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 0.12%,集團整體市值已下降至 3年前的較低水平。
由于Inditex集團超過一半以上的銷售額以非歐元貨幣形式產生,歐元匯率的不斷走強對其利潤體現造成了一定打擊。受匯率波動、實體零售門店租金、產品成本的不斷,對Inditex集團而言,也是不小的壓力,據彭博社最新消息,Inditex已與買家簽署售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共16家門店的回租協議,交易總額預計達到4.72億美元。
而瑞典快時尚巨頭H&M,在2017年12月15日,H&M集團剛剛公布了有史以來最慘淡的銷售季度業績。該財務期內,集團銷售額同比下降4%至 584.5億瑞典克朗(約為68.9億美元),遠低于分析師預期。受此影響,H&M集團股價在當日午盤下跌15%,跌幅為8年來最大。去年夏天,H&M關閉了位于西單大悅城臨街黃金位置的旗艦店,年底,上海中山公園龍之夢的H&M店也被對手Zara所替代。而此前透露的訊息稱,2018年期間H&M將繼續對店鋪網絡進行重組,計劃關閉 170家門店。
除了Zara、H&M之外,其他快時尚品牌的表現也不太理想。
對于很多快時尚品牌而言,中國已經成為其非常重要的市場,Zara就將中國視為僅次于西班牙的第二大市場。而快速變化的中國消費者以及快速成長的中國本土品牌,也使得這些品牌在重視中國市場的同時,不得不去考慮如何快速應變。
加入電商平臺、推出高端新品牌、關注可持續發展、升級店鋪、加碼童裝領域、降價刺激銷售、打出聯名牌……你可以看到這些快時尚品牌在不斷的求變,以求更好的吸引中國消費者,而在2018年,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