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防疫政策精準落地、逐步放開,人們對疫情的科學認知不斷更新,市場活躍度正逐步恢復。秦絲通過與數萬服裝老板溝通交流,發現新的模式也在漸漸興起,國內服裝市場將有望迎來反彈。
1、消費氛圍活躍,市場元氣逐漸恢復
隨著優化防控措施的落地,元氣大傷的服裝行業在寒冬中迎來了行業的“暖春”。
以廣州為例。
貨運平臺數據顯示,11月30日廣州調整優化防疫措施以來,12月1日至10日十天時間內,貨運單量環比增長50%左右。
“對于服裝產業的發展,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信心?!睆V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韶通直言。他指出,行業整體將慢慢恢復秩序,無論是在生產還是銷售層面,都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再加上圣誕、元旦、春節等節假日即將“扎堆”來臨,消費需求將被集中帶動、充分發揮。
服裝零售企業為了迎接本年度的最后一個銷售季,將會積極加大營銷力度,多渠道開拓市場,緊抓沖擊年度業績的最后一個機會窗口。
而服裝零售企業嘗試各種促銷、優惠活動提振最后一季度業績的舉動,也將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形成消費良性循環,有利于市場信心穩步恢復。
2、“互聯網+服裝”有望成為我國服裝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大數據、電商平臺等因素催化,疊加疫情影響,推動我國線上消費迅速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實現較快發展,大數據、云平臺、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等業務蓬勃興起。
而在這過程中,市場相繼產生了新的業務發展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模式不斷被認可,直播帶貨、私域運營都成為了普通服裝商戶也會選擇的營銷推廣路徑。
此外,新冠疫情爆發后,居民的消費習慣與消費結構亦發生了一定轉變。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線上消費愈發受到消費者歡迎。其中,近6成的受訪消費者表示線上消費超過線下消費,70.6%的消費者表示疫后在線上消費的比例同比有所提升。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服裝有望成為我國服裝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以 2022年“雙11 購物節”為例,全網交易額為5571億元(截至11號早8點),與2021年(天貓雙十一總交易額5403億元)相比,同比增長8.45%。其中服飾鞋包品類依然是競爭最激烈、銷售額占比最高的核心消費品類。
即使是在大環境下行、可支配收入減少、購物欲望下降的2022年秋冬,電商購物節的成交額也創新了歷史記錄,可見互聯網+服裝的消費潛力和巨大價值。
在服裝行業產品線上消費量增加的同時,服裝企業在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亦積極的結合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化產品結構。
因此,服裝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或將一定程度上提升服裝企業的盈利水平。積極使用軟件管理進銷存流程,探索私域流量玩法,做線上賣貨,是服裝行業的大勢所趨。
3、2023年疫情狀況預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稱,“此輪疫情我們要做好2-4個月的準備?!?
以新加坡數據為例,新冠疫情病死率在0.06%,遠低于流感,但新加坡從1月1日放開后,病例相關數據一直到4月15日才到低谷,期間有長達4個月左右的時間。
因此,12月防疫措施全面優化放開之后,預計到明年三月,我國新冠疫情就會轉入低水平流行。
屆時全國服裝市場的人流有望恢復繁榮,消費需求也有望達到新的高峰,服裝批發和零售商家需提前做好準備:
1、切勿急功近利,丟卻做好質量的初心。
國家十分重視服裝產品的生產質量,對服裝產品的監督力度也很大,2022年也有不少知名服裝品牌鬧出質量、安全問題的丑聞,口碑直線下滑。秦絲團隊調研發現,89%的客戶回購服裝的第一理由就是質量過硬。所以,無論線上線下做批發、零售的服裝商戶,都應更加注重商品的質量,從而提高品牌的影響力、美譽度。
2、打造有辨識度、競爭力的線下購物體驗。
零售的本質是極致的購物體驗。業內專業人士周成建認為,線下的體驗需求一定會越來越大,如何讓消費者有更多理由去近距離觸摸和體驗,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問題。如今產品多、渠道多、消費者也很多,不缺品牌但缺識別度高的好品牌。無論渠道零售商,還是產品零售商,亦或是品牌零售商,需要思考在這樣一個過剩的商業環境下,如何做到有極致識別度的品牌產品。
3、在銷售渠道上,應線上線下雙渠道一并運營。
雙渠道運營,就如同多一重生意的保險,在線下渠道陷于困境的時候,可以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銷售。如今以“本地門店+即時配送”為特征的即時零售異軍突起,讓線下實體商家也能參與到原屬于線上品牌商家的購物狂歡中,拓展了各大電商節的內涵和外延。而服裝品類有早入局、占比大的先天優勢,更應該積極適應市場趨勢以及客戶對線上渠道需求的增長,努力服務好線上消費群體,同時積極探索多平臺的發展。
無論是服裝批發還是零售商戶,從此刻開始,積極探索經營模式的升級轉型,做好降本增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市場復蘇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