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李子驕 張海振 杭州報道
“十三億中國人,人均有一件衣服來自四季青。”
網購和電商尚未興起之前,這句傳言就足以證明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在全國服裝行業的領軍地位。
而數年以后,當2023年中大促的鐘聲準時敲響,幾億人又釋放出巨大的購物熱情,涌入各類網購平臺或是直播間,參與一年一度的“618狂歡節”。對電商平臺的老板們來說,這意味著“忙碌”由此開始,并可能愈演愈烈。

中國服裝第一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季青呈現出一種一如既往的“淡定”姿態:不參與“618”,也鮮見直播鏡頭。作為電商直播之城杭州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不久之前,四季青率先打響了“禁止直播第一槍”,這讓很多人頗感意外。
那么,四季青為何逆電商直播熱潮而行,禁播風暴之后,市場內部的商家作何反應,他們未來的方向又是否明朗?

中國服裝第一街
位于電商之城的服裝第一街
夏至未至,今年的杭州不似往年那般悶熱,四季青的淡季也比想象中來得更早。不過,這并不影響“四季青人”一天的始末。
凌晨四五點,貨車車燈率先打破黎明,送貨工人順利抵達目的地,開始卸貨。緊接著,在市場門口等待的拉貨師傅把一包包衣物運進店鋪,再與商家們交接。商家打理過衣服,然后進行搭配、展示、銷售、打包。所有人各司其職,一直持續到夜晚。
“進來看看吧,模特身上的衣服你穿很合適呀……”
“打包嗎?清倉便宜……”
“讓一讓,讓一讓,不要擋道……”

常青市場內部
早上八點多,距離市場開門不過兩三個小時,四季青就已經變成了一個服裝愛好者的樂園,顯示出明亮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情景。開放多元的個性化服裝琳瑯滿目,各個商鋪在飽滿的情緒中吆喝,售賣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其實,四季青不單指一個特定的批發市場,而是代表了杭州火車站東面一整個服飾批發街區。包括常青市場、意法服飾城、中洲女裝城等約三十多家的專業服飾市場,匯聚了1200余家服裝生產企業,900多個品牌/商標的服裝。
服裝批發行業提前進入淡季
在楊西看來,這里與其說是服裝的“樂園”,不如說是服裝的“戰場”。“我們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六點左右開弓,一直忙到晚上七點才收工。”接受記者采訪時,楊西臉上掛著一絲疲憊。大概六年前,他在常青市場接手了這個不到十平米的商鋪,做起了服裝生意。“說白了就是搞服裝批發,屬于二批。”

常青市場
楊西口中的“二批”,是指線下服裝銷售鏈條里的不同環節:廠商、一批、二批和零售商。進駐批發市場的服裝生產工廠,或者直接從工廠進貨的商戶,稱為“一批”;從各地來到批發市場進貨的批發商,稱為“二批”;各地零售商再找“二批”拿貨賣給消費者。“一批”和“二批”的區別在于同樣的產品存在價格差,而批發市場服務于“一批”和“二批”,是雙方完成交易的主要場所。
在常青市場,像楊西這樣的“二批”占據主流。“我們店主要是批發連衣裙,生意好的時候每天的銷量能達到1000件左右,淡季每天大概能賣200件。往年都是6月底,今年5月中旬左右就進入淡季了,接下來店里夏季款式的衣服要清倉特賣,應該會開直播。”
直播并未消失,只是換了方式和時間
楊西并不忌諱“直播”這一話題,但他強調,直播是以私域的方式進行,且只針對零售店客戶,而不是散客消費者。“我們這里有些店鋪會在下班之后,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專門的鏈接進行直播,介紹商品。有興趣的客戶再添加一下微信,快遞發貨或者說自己過來提貨。我們就是清倉的時候開個私域直播,這樣能縮短賣貨的周期。”
更多時候,快節奏的工作節奏并不允許直播。“真的沒有精力,每天光是打包,回復客人信息,發快遞就很忙了。”另一方面,他認為,這不僅僅是商場規不規定的事。“哪怕商場不禁止,我們實體店也要考慮保護客戶的利益,也是保護我們自己。將心比心,如果我們直接低價直播,零售店的客戶生意不好,怎么可能再來跟我們合作。”
除了江浙滬,楊西的客戶還來自山東、安徽、山西等地,他說,自己有5部手機,用來和客戶保持聯系。“大概加了4萬多人的微信,老客戶能達到100多就很不錯了。大家都是奔著四季青市場的名聲來,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培養起來互相信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