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2月17日,冰雪初融,春寒料峭。一聲令下,軍機飛越,高鐵馳騁,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從首都北京、西北高原出發,千里征戰奔赴同一個地點:武漢光谷。
光谷本無光,聚光而成谷。118名火箭軍官兵“號手就位”,猶如118束微光匯集于此,照亮了光谷的天空,護佑著生命的光芒。他們用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速度與激情、沖鋒與堅守、奉獻與擔當,與病魔較量,為生命續航。
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戰“疫”滿月,光谷依舊,但在人們的心中,光谷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坐標,它記錄著白衣勇士抗擊疫情、救死扶傷的壯美,也寄托著人民對戰勝病魔、走向新生的希望。

有一種出征,叫“白衣執甲逆行”

2月12日,抽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下達火箭軍某部。作為一所有著80多年歷史的部隊醫院,聞戰則喜早已融入每名官兵的血脈,302個紅手印見證滿腔忠誠。
感染科主任李惠珍、護士長李曉莉帶領全科21人集體遞交請戰書:疫情當前,感染科必然首當其沖!
主任醫師成仲、護士長王偉等6人面臨退休或退役,但不約而同主動請纓:老將當出馬,凱旋再歸田!
醫生李果、護士趙珍已經收到了工作調動的通知,但說服家人作出同樣的選擇:先出征武漢,帶著抗“疫”成績單到新單位報到!
……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一個人的選擇也許是偶然,兩個人、三個人,人人都作出這樣的選擇,這就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和擔當,也是白衣戰士的奉獻與追求!
經過嚴格考核和反復篩選,醫療隊由該部隊副參謀長尹建設任隊長、部隊醫院院長吳永勝任副隊長,科室骨干占到半數以上,18人參加過抗擊非典、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
而此時,醫院一邊做好出發前各項準備,一邊圍繞實現“打勝仗、零感染”目標研究制定感控防控措施,組織開展個人防護強化訓練,逐人逐項考核驗收,實現個個過關、人人過硬。

出征在黎明,千里赴戎機。在沒有硝煙的戰“疫”前線,無論是身著迷彩軍衣,還是換成白衣戰袍,即便是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每一個人都像一顆“上膛”的子彈,展示出火箭軍的速度與力量。
這種速度,這種力量,寫在長劍問天的導彈發射陣地上,也在光谷院區的救死扶傷陣地上。
抵達武漢,眼前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基礎設施尚未完善,還是一片大工地。醫療隊隊長尹建設一線指揮,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方案,對病區院感染控制、醫療管理、設備配置、工作流程等進行反復評估和完善,規范相關制度機制,改進應急處置預案,開展防護技能考核,僅用50多個小時就具備收治患者的條件。

首批17名患者收治入院,醫務人員便開始了忙碌。科主任李惠珍帶著大家把患者一一安頓到位,便組織詢問個人現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史等基本情況,進行一些初步檢查,下達醫囑,填寫病歷,研究確定治療方案。

幾天后,火箭軍負責的科室收治47名患者,必須盡快采集鼻咽拭子。時間緊、任務重,黨員骨干全部進入病房,第一時間完成采集工作,為患者建立起明晰的“病情庫”,確保后續治療做到因人而“醫”、對癥用藥。

有一種戰斗,叫“與死神掰手腕”

3月14日,92歲的高齡患者王奶奶康復出院,醫務人員幫忙推著輪椅,把她送出醫院大門。老人一路上喃喃地說著“謝謝”。
隨著病人陸續入院,副隊長吳永勝時常看著一組組數字有些擔憂:累計收治的患者中,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接近六成,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接超過12%,還有10多人生活不能自理……
數字的背后,是基礎病多、多病共存、免疫力差、記憶減退、溝通困難等諸多難題;數字的背后,卻又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雙雙期盼健康的眼睛。

第一次臨時黨委會,“一班人”形成共識:集中優勢資源和技術力量,在科學精準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為此,他們針對這些情況因情施策,推開個性化治療、精準化用藥、親情化護理、差異化配餐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因人定案”“對癥用藥”等“戰法庫”,一場直面病魔的大決戰正式打響,“紅區”里上演“生死時速”——

一位危重癥患者突然呼吸困難,急需實施“插管”救治。剛從醫院返回宿舍的副主任醫師單潤剛立即再返醫院,“全副武裝”沖進ICU病房,為患者實施“插管”搶救。“插管”操作,醫生與患者近距離接觸,隨時可能從氣管中噴出分泌物,帶來很大感染風險。單潤剛像操作導彈一樣,“穩、準、嚴、細”地完成一連貫動作,順利置入加強氣管導管,患者血氧飽和度快速上升。

一位年過八旬的高齡患者病情惡化,家屬怕老人遭罪,死活不同意“插管”急救。怎么辦?僵持中,醫生方大平憑著一手針灸絕技,用一枚枚銀針與死神博弈交鋒,為患者贏得寶貴時間。4小時后,家屬簽字開始“插管”治療,方大平終于松了一口氣,中西醫結合幫助老人在“生命拔河賽”中再勝一籌。
一位32歲的年輕患者,入院時不僅有發熱、咳嗽等癥狀,情緒消極,心情焦躁。醫生張莉詢問得知,她的父親也感染新冠肺炎,正在同科病房另一個房間隔離治療。

張莉在精心用藥的同時,還通過網絡求助心理專家,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疏導,輔助開展腹式呼吸放松訓練。這位患者出院的時候,寫下一張紙條貼在病區的“心語心愿墻”上:你們都是最美天使,幫我戰勝病魔,帶我走出心理陰霾,謝謝你們!
煙花三月戰江城,疫情漸去萬木春。奮戰光谷,他們用真心書寫優秀答卷,人民用熱淚留下贊賞批語。
有一種溫暖,叫“病房里的春天”

光谷院區門口,醫護人員推著患有帕金森綜合癥的胡女士走出大門,一直送上出租車。胡女士一次次艱難地豎起大拇指。
時間回撥到10天前,可不是這個樣子:胡女士生活不能自理心里煩,染上新冠肺炎更煩,喂飯、吃藥都是拉著臉直搖頭。
醫生護士一口一個“阿姨”地叫著,一會用吸管給她喂營養液,一會幫她換弄臟的衣物,沒事還陪她聊聊天。她要去衛生間,4個護士抬著服侍她;她吃飯慢,護士邊喂飯邊鼓勵她“多吃點”。慢慢的,她的心情越來越好,身體狀況也一天天好轉,成為第一批病愈出院的患者。

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本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必須充滿“陽光”。醫院廣泛開展“多一點了解、多一聲問候、多一份耐心、多一刻陪護、多一句安慰、多一度溫暖”的“六個一”活動,醫護人員有著共同的認識:“患者來了連個陪護的親人都沒有,有點情緒能理解,要把他們當做親人一樣對待。”
如春風化雨,似暖陽沐身,大口罩遮住了醫生護士的微笑,卻擋不住他們細心入微的貼心服務,一個個溫暖的畫面留在了患者的心頭。
一位滿身褥瘡的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時伴隨多種并發癥,醫護人員專門為這名患者列出“護理清單”,組成護理小組精心進行瘡面清理治療,減輕患者病痛。

患者胡女士在和護士聊天時,說話間有些憂傷:“我從杭州來探親,沒想到趕上疫情,這個時候杭州都該柳綠花紅了。”換班的時候,進來的護士防護服上畫著“柳浪聞鶯”的簡筆畫。胡女士一下就樂了:“你們這么有心,真的好感動。”
一個個平凡之舉,一件件暖心的事,照亮患者的心靈。一位患者在留言中寫道:“因為有你們,走過了疫情的冬天;因為有你們,帶來一個溫暖的春天。”
在暖心服務患者的同時,火箭軍各級黨委也注重關愛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大力做好“強信心、穩軍心、暖人心”工作,把春天般的溫暖留在了醫療隊員的眼里、心里、笑容里。

火箭軍黨委細化落實抗疫一線醫務人員關心愛護政策,出臺6個方面23條具體措施,為支援湖北醫務人員送去“暖心禮包”,部隊醫院所屬的火箭軍某部成立3個服務保障分隊,開展建立一個生活微信群、制定一份家庭通聯表等“十個一”活動,確保困難有人管、關懷不斷線。


醫療隊創新開展政治工作,因地制宜召開“微信支委會”,通過組織拍攝笑臉圖、制作寄語“疫”線微視頻、收集整理抗疫日記、開展“防護服文化”等多種形式,讓“生命新”在抗疫一線閃光。
荊楚春已至,艷陽暖人心。守望光谷,江城的春天正姍姍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