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王文,是在羅崗鎮霞嵐村的澳洲堅果基地,果苗剛植下不久,滿目皆是黃土幼苗。這一次,記者來到其位于刁坊鎮橫江嶺村陶下的澳洲堅果種植示范基地,一棵棵茁壯的堅果樹整齊排列,滿目蔥綠。
“剛來的時候,土壤板結較為嚴重,現在是堅果種得好,水土也越來越好。”王文告訴記者,2015年試種植首棵堅果果苗時,他也沒想到,在興寧也可以種植澳洲堅果,還能種得這么好。
嘗試
原來興寧也能種堅果
1985年出生的王文,于2009年畢業于廣東藥學院(現廣東藥科大學),專業是市場營銷的他早先在中山從事電商銷售行業,并且小有成就。“我們主要賣大碼服裝,還有一些化妝品,日銷量能到5千件。”王文告訴記者,從網店店主到“新農人”,他的轉型源于一次次嘗試。
親戚在廣西經營澳洲堅果種植,一次偶然給王文家里送了幾棵果苗,一開始他和家人都沒有太重視,甚至在一旁隨意放置了半年。“后來就在我們家門口試種了幾棵,想著怎么也能起到遮蔭的作用。”王文說。沒想到這個嘗試卻收獲了不錯的成果,春時開的花和2018年收的第一批初生果都讓他為之驚艷。“我知道堅果市場很有發展前景,但當時沒想到在興寧也能種得這么好。”王文回憶道。
王文在坭陂湯湖溫泉停車場的堅果樹下,他經手的第一批初生果由此產生。(均為鐘幸鈺 攝)
王文在坭陂湯湖溫泉停車場的堅果樹下,他經手的第一批初生果由此產生。(均為鐘幸鈺 攝)
王文從小就跟著父親種柚子樹,平時父母也愛在家里種植一些花草蔬菜,濃厚的種植氛圍讓他從小就有一種農業情結。看到澳洲堅果能在興寧種植,并且沒怎么認真打理都能收獲香甜的果子,王文開始動起心思。
經過調研和學習,結合親戚在廣西的種植經驗,他開始嘗試擴大規模,并慢慢將工作重心轉移回鄉。他的轉型之路隨著澳洲堅果在興寧落地生根而發展:2018年10月,澳洲堅果育苗基地帶著15萬株果苗落戶刁坊鎮金銀村;2019年,家門口的堅果樹開始第二年掛果……“對我來說‘轉型’并不困難,因為我本身就喜歡農業。一開始也沒想那么多,做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開始認真起來。”王文告訴記者。
2019年,集澳洲堅果科研、培育、種植、收購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梅州市興林澳洲堅果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王文任職總經理,與此同時,澳洲堅果種植示范基地落戶陶下,以土地流轉、務工、堅果收購等形式為周邊村民增加了收入。原本雜亂丟荒的土地,也漸漸有了生氣、秩序和規模。
學習
農業真的沒有那么難
雖然熱愛農業,但畢竟不夠專業,在種植方面,王文選擇和專業機構合作。結合興寧氣候條件、土壤分析等,他采用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所等專業機構的科研成果,選擇了桂熱一號、695等能保持持續高產、綜合性狀優良的澳洲堅果良種。
種植方面有專家,可農場經營卻沒有現成的“師傅”,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雖說澳洲堅果可以粗放管理,但他更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將基地打造成精致高效的現代化農場。
生長中的堅果。
生長中的堅果。
香甜可口的澳洲堅果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香甜可口的澳洲堅果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萬萬沒想到,堅果還沒從種植轉向銷售,王文作為網店店主的經驗能在這時派上用場。“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基地使用了水肥一體化的滴灌設備、除草機等現代農機。在安裝、使用、維修等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該問誰呢?”王文笑言,“當然是問網店店主呀!對潛在客戶或者客戶的問題,他們當然是耐心而又專業地回答,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
作為一個“新”的農業人,他認為不懂就問就是最好的學習;作為一個“新農人”,他認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其實并不難,關鍵在于“要把復雜的事情細化,把繁雜的農耕分解成一道道清晰明了的工序”。“明白了這些以后,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學習中收獲成就感,讓自己成長得更加全面。”王文說。
如今,公司擁有5個基地,每個基地的固定管理人僅有1至2人,每個人都是能夠獨立承擔起農場運作的“多面手”。
帶頭
越來越多青年留下來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試著試著就認真起來了”不僅僅是王文的經歷,也是其團隊成員的經歷。
“一開始是我婆婆來這里幫工,我是偶爾過來替她一下的,按她的話說是過來‘體驗生活’的。”家住陶下示范種植基地對面的職工羅遠紅,原是廣州某電子廠職工,和王文一樣,家里有種植基礎,卻也從未真正從事過農業。
“剛開始什么都不懂,也沒想過要做農業,而且那會兒真的是什么都覺得難。”1986年出生的羅遠紅告訴記者,“后來就跟著一點點學,不懂的打電話問專家,慢慢學到更多東西。團隊氛圍又好,做得開心,就留下來了。”羅遠紅的好學,也是王文更傾向于選擇青年職工的理念所在——年輕人上手快、學習能力強,沒有那么多顧慮,也更愿意嘗試。
公司在興寧現有5個基地,有3名返鄉大學生。王文說:“我們辦農場還有個宗旨,就是希望培養更多的‘新農人’,提高勞動生產率,也讓農村更有活力。”為此,王文堅持以身作則,帶領青年職工一起親身實踐。目前,公司在廣東有十數個基地,有6名本科畢業大學生、十幾名回鄉創業的青年骨干,分別負責公司不同地區的農場,管理人員全部都是80至90后。
午飯時間,王文和職工曾德新一邊吃,一邊還在討論技術問題。1983年生的曾德新原先在深圳務工,今年七八月開始到基地負責水電和農機維修等工作。“今年因為疫情,很多人外出務工受到影響。沒想到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而且我們的培養理念也更適合肯干的年輕人,慢慢地就有越來越多人留下來了。”王文說。
在刁坊和羅崗的澳洲堅果基地,記者看到所謂辦公室都是和堅果苗成長“不成正比”的簡陋平房。“公司和基地都是剛起步,環境比較艱苦,但是好在大家都堅持下來了。”王文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從事農業前后的對比照片,“我以前皮膚很白的,真的沒有現在那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