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依賴海外供應商的服裝品牌,日本服裝廠商可能是怕步上耐克的后塵。
來源 |金十新媒體、界面新聞、包裝地帶SUPERPACK.CN
日經中文網12月15日報道,日本多個大型服裝企業正在推進生產向本國國內回歸。
今年7月,由于越南實現嚴格的疫情防控舉措,耐克在越南的工廠生產遭遇停滯。到了10月,越南解除了封鎖限制,又出現了百萬工人逃離工廠的消息。有機構分析稱,越南的疫情封鎖措施,可能導致今年耐克的鞋子產量減少1.8億雙。
此前有數據顯示,按照銷售額來算,日本服裝產業接近80%依賴海外生產;按銷量來看則有98%的服裝需要海外供應。
都是依賴海外供應商的服裝品牌,日本服裝廠商可能是怕步上耐克的后塵。
而且隨著日元貶值和當地人工成本上漲,在國外的成本負擔不斷增加。在新冠疫情下,物流混亂的狀況也沒有平息,因此這些企業將增加日本國內生產,以保證穩定采購商品。
據報道,日本服裝企業WORLD通過百貨店等銷售的高價位商品現在約4成在日本國內生產,3-5年后將在日本國內生產大部分商品。以夾克、連衣裙及針織衫為中心,將把生產逐漸由中國和越南轉移到日本國內。日本國內的生產占比將由眼下的2成提高到3成以上。
此外,TSI控股考慮在日本山形縣米澤市及宮崎縣都城市的自家工廠擴大生產,生產夾克、外套及女士襯衫等。TSI社長下地毅表示,希望將現在10%左右的日本國內生產比率“將來提高到3-5成”。
不過,雖然上述日本企業都爭著立下“豪言壯志”,但是他們都很清楚,將生產遷回本土,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TSI控股則安慰自己,這波或許不虧,因為回國生產可以省下時間以及物流成本。
而為了幫助產線回歸,2020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35億日元來調整在華生產線。其中2200億日元,用于幫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回國內,但僅有235億日元用來資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到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
日本服裝業已具備回遷底氣
近幾年來,中國制造的良師益友,以智能制造見長的日本企業,正進入低成本大規模服裝智造的收官階段。隨著智能化產線的日趨成熟,逐步擺脫了對產業工人的依賴。
近期,優衣庫與牧今合作打造的智能工廠,經過一系列改造已經接近完全自動化,服裝的打包工作基本都由機器人完成。
其實早在2018年,優衣庫就在東京的一個倉庫啟用了一套自動化系統,由機器人負責倉庫內服裝檢查和分揀工作,這也是優衣庫第一個「機器人倉庫」,優衣庫表示這套系統能取代90%的人力,并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
從優衣庫智能打包系統日益成熟的驚艷表現來看,日本服裝業已經具備了回遷的底氣。
中國、印度、東南亞面臨產業空心化
代工企業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經濟全球化則是西方國家轉嫁高人工成本的一個過渡,其最終消亡也是必然。因此,在未來幾年,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必須面對代工企業撤走所帶來的產業空心化。
特別是紡織服裝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代工的消亡對當地的就業與經濟發展影響甚巨!
我國擁有17萬家服裝企業,單單服裝領域就吸納了1620萬人就業。今年1到7月,我國的服裝出口總額就達到了880.99億美元,是孟加拉全年服裝出口額的2倍還多。
在孟加拉,規模龐大的成衣出口解決了400多萬人的就業,貢獻了孟加拉國超過11%的GDP,也為孟加拉吸收了大量海外投資。
據印度紡織部年度報告介紹,紡織業也是印度最大的就業來源之一,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人。其中,出口所占份額約為12%,意味著約有540萬人從事出口代工。
根據越南紡織品服裝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越南共有紡織服裝企業近7000家,擁有280萬產業工人,約占據越南工業部門勞動力總數的25%。2018年營業收入為42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370億美元,預計240萬人從事出口代工。
值得注意的是,服裝產線的回歸,也意味著化工、紡織、染整、制衣、物流等全產業鏈的回歸,對代工地經濟形成釜底抽薪,這恐怕是難以承受的。
來源 |金十新媒體、界面新聞、包裝地帶SUPERPACK.CN
日經中文網12月15日報道,日本多個大型服裝企業正在推進生產向本國國內回歸。
今年7月,由于越南實現嚴格的疫情防控舉措,耐克在越南的工廠生產遭遇停滯。到了10月,越南解除了封鎖限制,又出現了百萬工人逃離工廠的消息。有機構分析稱,越南的疫情封鎖措施,可能導致今年耐克的鞋子產量減少1.8億雙。
此前有數據顯示,按照銷售額來算,日本服裝產業接近80%依賴海外生產;按銷量來看則有98%的服裝需要海外供應。
都是依賴海外供應商的服裝品牌,日本服裝廠商可能是怕步上耐克的后塵。
而且隨著日元貶值和當地人工成本上漲,在國外的成本負擔不斷增加。在新冠疫情下,物流混亂的狀況也沒有平息,因此這些企業將增加日本國內生產,以保證穩定采購商品。
據報道,日本服裝企業WORLD通過百貨店等銷售的高價位商品現在約4成在日本國內生產,3-5年后將在日本國內生產大部分商品。以夾克、連衣裙及針織衫為中心,將把生產逐漸由中國和越南轉移到日本國內。日本國內的生產占比將由眼下的2成提高到3成以上。
此外,TSI控股考慮在日本山形縣米澤市及宮崎縣都城市的自家工廠擴大生產,生產夾克、外套及女士襯衫等。TSI社長下地毅表示,希望將現在10%左右的日本國內生產比率“將來提高到3-5成”。
不過,雖然上述日本企業都爭著立下“豪言壯志”,但是他們都很清楚,將生產遷回本土,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TSI控股則安慰自己,這波或許不虧,因為回國生產可以省下時間以及物流成本。
而為了幫助產線回歸,2020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35億日元來調整在華生產線。其中2200億日元,用于幫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回國內,但僅有235億日元用來資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到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
日本服裝業已具備回遷底氣
近幾年來,中國制造的良師益友,以智能制造見長的日本企業,正進入低成本大規模服裝智造的收官階段。隨著智能化產線的日趨成熟,逐步擺脫了對產業工人的依賴。
近期,優衣庫與牧今合作打造的智能工廠,經過一系列改造已經接近完全自動化,服裝的打包工作基本都由機器人完成。
其實早在2018年,優衣庫就在東京的一個倉庫啟用了一套自動化系統,由機器人負責倉庫內服裝檢查和分揀工作,這也是優衣庫第一個「機器人倉庫」,優衣庫表示這套系統能取代90%的人力,并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
從優衣庫智能打包系統日益成熟的驚艷表現來看,日本服裝業已經具備了回遷的底氣。
中國、印度、東南亞面臨產業空心化
代工企業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經濟全球化則是西方國家轉嫁高人工成本的一個過渡,其最終消亡也是必然。因此,在未來幾年,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必須面對代工企業撤走所帶來的產業空心化。
特別是紡織服裝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代工的消亡對當地的就業與經濟發展影響甚巨!
我國擁有17萬家服裝企業,單單服裝領域就吸納了1620萬人就業。今年1到7月,我國的服裝出口總額就達到了880.99億美元,是孟加拉全年服裝出口額的2倍還多。
在孟加拉,規模龐大的成衣出口解決了400多萬人的就業,貢獻了孟加拉國超過11%的GDP,也為孟加拉吸收了大量海外投資。
據印度紡織部年度報告介紹,紡織業也是印度最大的就業來源之一,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人。其中,出口所占份額約為12%,意味著約有540萬人從事出口代工。
根據越南紡織品服裝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越南共有紡織服裝企業近7000家,擁有280萬產業工人,約占據越南工業部門勞動力總數的25%。2018年營業收入為42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370億美元,預計240萬人從事出口代工。
值得注意的是,服裝產線的回歸,也意味著化工、紡織、染整、制衣、物流等全產業鏈的回歸,對代工地經濟形成釜底抽薪,這恐怕是難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