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母親是種地的農民,為了忙乎莊稼地的農活兒,幾乎沒什么時間來管我。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織毛衣、做棉衣。
還學會了絎被子、學會如何用手針給布料鎖邊兒。近幾年,我的身體因為生病,需要大量的服用激素,這體重啊就不要命的往上漲,弄的我買衣服褲子都很難買到合身的:要么,我喜歡的衣服沒有大碼的,我穿不上;要不然就是能穿上的衣服褲子丑到爆炸。
這常言說的好?。喝丝恳卵b馬靠鞍,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穿個合身的衣服其實很重要,于是乎,最近這幾年我都是自己買布,畫好設計圖,去成衣鋪讓專業的裁縫幫我把設計圖中的衣服做出來。
每天出門之前,我們都會打開衣柜,按照自己的需要挑選今天的穿著。不知道你想過沒有,這些每天穿戴在身上的衣物,不僅體現著我們獨特的品味,更是人類歷史發展中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稓v史的針腳》是一本關于衣著歷史的書。在本書中,服裝史學家露西·阿德靈頓向我們揭示了衣著變化和衣著時尚的發展歷史,展示了衣著與美學、性別、階級,以及我們生活方式有著怎樣的緊密關系。在本書中,作者主要介紹了歐洲,尤其是英國、法國的服裝歷史。時間跨度從18世紀之前到近現代,其中的重要節點是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
18世紀以及之前,人們穿著的關鍵詞是“華麗”。
首先,帽子是18世紀每個人都必戴的。 當時最流行的帽子是華麗的寬檐帽,這種帽子的帽檐特別寬大,有的甚至能有肩膀那么寬,上面會縫上大量裝飾物,比如花卉、緞帶、荷葉邊、羽毛等等。
帽子之下就是領結了。有錢人還會用一些裝飾物來修飾脖子,比如在脖子處佩戴用多層硬布縫制的荷葉邊領飾。
領結之下便是上衣了。人們習慣將上衣和裙子用一種布料,看上去像連衣裙,實則是分開的。18世紀,女性的上衣往往都非常修身,這是因為在上衣的里面,她們穿上了緊身衣。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西方女性到了青春期,就被要求穿上緊身衣。
在上衣和緊身衣之間還有一層內衣。不過在18世紀之前,沒有專門的女性內衣,女性往往穿一件寬松的罩衫當作內衣。
至于內褲,在那個時期是很少有人穿的,作者只找到了極少數法國貴族穿內褲的證據,英國人則視內褲為傷風敗俗的東西。
上衣之下就是華麗的裙子了。這些裙子有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特別膨大,想象一下現在女性結婚時穿的膨大婚紗,其實就是借鑒了歐洲上流社會的裙子。
女人們的裙擺長度都要及地,露出腳踝是不被允許的。盡管如此,女性的襪子都做得十分精美。這個時期的女性穿著到小腿中部的筒襪,筒襪上有精美的刺繡。
當時的貴族人人都穿高跟鞋,鞋跟可以高達4英寸,差不多是10厘米了。當時的鞋子還沒有設計左和右,所有的鞋都是直筒造型,所以一雙新鞋要穿上一陣子,等鞋子的皮革形成一定的弧度,人們再自己標注左右。
男性的衣著。
這個時期的貴族男性喜歡戴絲綢大禮帽,用于彰顯自己的身份等級。絲綢大禮帽是圓柱形,通常用兔皮制作,圓柱體上圍著一圈黑色絲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男士禮帽
和女性的罩衫一樣,男性的襯衣在當時也屬于內衣,不能外穿。當時富裕階層的男性主要穿的是細亞麻或者是細棉布制成的襯衫。
在襯衫之外,男性往往穿著合身的宮廷華美外套,它由多種彩色絲綢制成,上面繡滿了圖案,甚至還會裝飾鉆石。奢華是18世紀男子服裝的關鍵詞。
18世紀的男性,標準服裝中還有長筒襪,男性會用長筒襪裹住腿部。
長筒襪外面是馬褲。和長筒襪一樣,馬褲在西方也流行了好幾個世紀。馬褲的長度到膝蓋附近,寬松膨大。
當時的男性可不能穿長褲。在那個年代,馬褲是文明的代表,而長褲則代表著野蠻。馬褲被視為貴族的服裝,長褲是平民才穿的褲子。
男性的鞋子同樣華麗無比,比如鞋幫上有鍍金馬刺的靴子,稍微低調的人則喜歡牛皮長靴。其實高跟鞋在那時并不是女性的專屬,很多男性也喜歡穿高跟鞋。
19世紀的服飾變化,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材質豐富”。
19世紀服飾的變化主要源自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服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工業革命讓生產衣服變得更加容易了,衣服的裝飾和材質也隨之發生變化。
比如生產蕾絲變得簡單,用蕾絲裝飾衣物就變得更加普遍了,人們喜歡在領口、袖口用蕾絲來裝飾。
工業革命的第二個影響是人們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好了。中產階級開始模仿貴族的穿著,女性穿上華麗的蓬蓬裙,男性穿上絲綢上衣和馬褲,戴上漂亮的大禮帽。
為了區分階層,貴族階層努力讓自己的著裝變得更加華麗。所以19世紀中期,服裝前所未有地夸張。
工業革命帶來的第三大改變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開始穿上了褲裝。工業革命讓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加入到社會工作中,一些女性開始要求穿上褲子。
當時間來到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簡潔實用”。
在這個階段,西方的服裝歷史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戰時缺少人手,女性也要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工作環境要求他們穿上更易活動的服裝。服裝上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改變是女性的裙子。女性的裙子開始變短,縮短到小腿附近。裙子也不過分強調腰身,開始流行直身剪裁的服裝,也就是寬松的、沒有腰身的衣服。
第二個改變是緊身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緊身衣終于被女性扔進了垃圾桶。
第三個改變是褲子。與19世紀末女性是否可以穿褲子的爭論不同,在戰爭期間,女性正大光明地穿上了褲子。比如馬褲成為了新成立的英國女子陸軍部隊的標準制服。
再來看戰爭期間男性服裝的改變。
首先,羊毛衫成為了男人們的必備服裝。一方面羊毛衫可以抵御壕溝中的陰冷,另一方面,留在家鄉的婦女們,通過織毛衣來表達她們對前線丈夫、兒子的思念,緩解焦慮。
在“一戰”期間,士兵們需要長期在戰壕作戰,因此能夠防水的大衣出現了。Burberry在1914年趕制軍裝時,發明了軍用防水上衣,這款服裝在戰爭中大受歡迎,在戰后也成為了英國人非常喜歡的款式。
在戰爭期間,男士奢華的禮服大衣也被日常西服替代。在1936年,傳說中“愛江山不愛美人”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也廢除了以華麗的禮服大衣作為出席宮廷活動標準正裝的規定。
在這一時期,帽子仍然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服飾。但大禮帽因為太過奢華,人們改戴小一圈的圓頂禮帽,比如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十分喜歡圓頂禮帽。而勞工階層的男性則更喜歡戴鴨舌帽。
最后,我們來說說20世紀中期之后到現在這個時間段。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多樣化”。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自由的思潮蔓延,人們對服裝的選擇有了完全的自由權。
首先,女性的服裝受限越來越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裙子的式樣變得百花齊放:1963年,英國時裝設計師瑪麗·奎恩特設計了迷你裙。20世紀80年代,又刮起了迷你緊身裙的風潮。
連褲襪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的,女人們穿著漂亮的短裙,大方展露出自己穿著連褲襪的腿。此外,女性的胸部和胸罩也成為了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
在20世紀60年代,還出現了標新立異的女裝,打破了服裝傳統的性別、階層定義。
其次,人們越來越喜歡休閑的服飾。曾經不能外穿的T恤、襯衫,都隨處可見。
褲子的款式越來越豐富,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直筒褲,60年代牛仔褲風靡一時,70年代出現了掃地式的喇叭褲,80年代出現了窄腿褲。80年代末還出現了一種夸張的高腰褲。
還學會了絎被子、學會如何用手針給布料鎖邊兒。近幾年,我的身體因為生病,需要大量的服用激素,這體重啊就不要命的往上漲,弄的我買衣服褲子都很難買到合身的:要么,我喜歡的衣服沒有大碼的,我穿不上;要不然就是能穿上的衣服褲子丑到爆炸。
這常言說的好?。喝丝恳卵b馬靠鞍,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穿個合身的衣服其實很重要,于是乎,最近這幾年我都是自己買布,畫好設計圖,去成衣鋪讓專業的裁縫幫我把設計圖中的衣服做出來。
每天出門之前,我們都會打開衣柜,按照自己的需要挑選今天的穿著。不知道你想過沒有,這些每天穿戴在身上的衣物,不僅體現著我們獨特的品味,更是人類歷史發展中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稓v史的針腳》是一本關于衣著歷史的書。在本書中,服裝史學家露西·阿德靈頓向我們揭示了衣著變化和衣著時尚的發展歷史,展示了衣著與美學、性別、階級,以及我們生活方式有著怎樣的緊密關系。在本書中,作者主要介紹了歐洲,尤其是英國、法國的服裝歷史。時間跨度從18世紀之前到近現代,其中的重要節點是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
18世紀以及之前,人們穿著的關鍵詞是“華麗”。
首先,帽子是18世紀每個人都必戴的。 當時最流行的帽子是華麗的寬檐帽,這種帽子的帽檐特別寬大,有的甚至能有肩膀那么寬,上面會縫上大量裝飾物,比如花卉、緞帶、荷葉邊、羽毛等等。
帽子之下就是領結了。有錢人還會用一些裝飾物來修飾脖子,比如在脖子處佩戴用多層硬布縫制的荷葉邊領飾。
領結之下便是上衣了。人們習慣將上衣和裙子用一種布料,看上去像連衣裙,實則是分開的。18世紀,女性的上衣往往都非常修身,這是因為在上衣的里面,她們穿上了緊身衣。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20世紀早期,西方女性到了青春期,就被要求穿上緊身衣。
在上衣和緊身衣之間還有一層內衣。不過在18世紀之前,沒有專門的女性內衣,女性往往穿一件寬松的罩衫當作內衣。
至于內褲,在那個時期是很少有人穿的,作者只找到了極少數法國貴族穿內褲的證據,英國人則視內褲為傷風敗俗的東西。
上衣之下就是華麗的裙子了。這些裙子有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特別膨大,想象一下現在女性結婚時穿的膨大婚紗,其實就是借鑒了歐洲上流社會的裙子。
女人們的裙擺長度都要及地,露出腳踝是不被允許的。盡管如此,女性的襪子都做得十分精美。這個時期的女性穿著到小腿中部的筒襪,筒襪上有精美的刺繡。
當時的貴族人人都穿高跟鞋,鞋跟可以高達4英寸,差不多是10厘米了。當時的鞋子還沒有設計左和右,所有的鞋都是直筒造型,所以一雙新鞋要穿上一陣子,等鞋子的皮革形成一定的弧度,人們再自己標注左右。
男性的衣著。
這個時期的貴族男性喜歡戴絲綢大禮帽,用于彰顯自己的身份等級。絲綢大禮帽是圓柱形,通常用兔皮制作,圓柱體上圍著一圈黑色絲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男士禮帽
和女性的罩衫一樣,男性的襯衣在當時也屬于內衣,不能外穿。當時富裕階層的男性主要穿的是細亞麻或者是細棉布制成的襯衫。
在襯衫之外,男性往往穿著合身的宮廷華美外套,它由多種彩色絲綢制成,上面繡滿了圖案,甚至還會裝飾鉆石。奢華是18世紀男子服裝的關鍵詞。
18世紀的男性,標準服裝中還有長筒襪,男性會用長筒襪裹住腿部。
長筒襪外面是馬褲。和長筒襪一樣,馬褲在西方也流行了好幾個世紀。馬褲的長度到膝蓋附近,寬松膨大。
當時的男性可不能穿長褲。在那個年代,馬褲是文明的代表,而長褲則代表著野蠻。馬褲被視為貴族的服裝,長褲是平民才穿的褲子。
男性的鞋子同樣華麗無比,比如鞋幫上有鍍金馬刺的靴子,稍微低調的人則喜歡牛皮長靴。其實高跟鞋在那時并不是女性的專屬,很多男性也喜歡穿高跟鞋。
19世紀的服飾變化,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材質豐富”。
19世紀服飾的變化主要源自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服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工業革命讓生產衣服變得更加容易了,衣服的裝飾和材質也隨之發生變化。
比如生產蕾絲變得簡單,用蕾絲裝飾衣物就變得更加普遍了,人們喜歡在領口、袖口用蕾絲來裝飾。
工業革命的第二個影響是人們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好了。中產階級開始模仿貴族的穿著,女性穿上華麗的蓬蓬裙,男性穿上絲綢上衣和馬褲,戴上漂亮的大禮帽。
為了區分階層,貴族階層努力讓自己的著裝變得更加華麗。所以19世紀中期,服裝前所未有地夸張。
工業革命帶來的第三大改變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開始穿上了褲裝。工業革命讓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加入到社會工作中,一些女性開始要求穿上褲子。
當時間來到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簡潔實用”。
在這個階段,西方的服裝歷史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戰時缺少人手,女性也要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工作環境要求他們穿上更易活動的服裝。服裝上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改變是女性的裙子。女性的裙子開始變短,縮短到小腿附近。裙子也不過分強調腰身,開始流行直身剪裁的服裝,也就是寬松的、沒有腰身的衣服。
第二個改變是緊身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緊身衣終于被女性扔進了垃圾桶。
第三個改變是褲子。與19世紀末女性是否可以穿褲子的爭論不同,在戰爭期間,女性正大光明地穿上了褲子。比如馬褲成為了新成立的英國女子陸軍部隊的標準制服。
再來看戰爭期間男性服裝的改變。
首先,羊毛衫成為了男人們的必備服裝。一方面羊毛衫可以抵御壕溝中的陰冷,另一方面,留在家鄉的婦女們,通過織毛衣來表達她們對前線丈夫、兒子的思念,緩解焦慮。
在“一戰”期間,士兵們需要長期在戰壕作戰,因此能夠防水的大衣出現了。Burberry在1914年趕制軍裝時,發明了軍用防水上衣,這款服裝在戰爭中大受歡迎,在戰后也成為了英國人非常喜歡的款式。
在戰爭期間,男士奢華的禮服大衣也被日常西服替代。在1936年,傳說中“愛江山不愛美人”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也廢除了以華麗的禮服大衣作為出席宮廷活動標準正裝的規定。
在這一時期,帽子仍然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服飾。但大禮帽因為太過奢華,人們改戴小一圈的圓頂禮帽,比如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十分喜歡圓頂禮帽。而勞工階層的男性則更喜歡戴鴨舌帽。
最后,我們來說說20世紀中期之后到現在這個時間段。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多樣化”。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自由的思潮蔓延,人們對服裝的選擇有了完全的自由權。
首先,女性的服裝受限越來越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裙子的式樣變得百花齊放:1963年,英國時裝設計師瑪麗·奎恩特設計了迷你裙。20世紀80年代,又刮起了迷你緊身裙的風潮。
連褲襪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的,女人們穿著漂亮的短裙,大方展露出自己穿著連褲襪的腿。此外,女性的胸部和胸罩也成為了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
在20世紀60年代,還出現了標新立異的女裝,打破了服裝傳統的性別、階層定義。
其次,人們越來越喜歡休閑的服飾。曾經不能外穿的T恤、襯衫,都隨處可見。
褲子的款式越來越豐富,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直筒褲,60年代牛仔褲風靡一時,70年代出現了掃地式的喇叭褲,80年代出現了窄腿褲。80年代末還出現了一種夸張的高腰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