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委書記吳錦帶著市縣兩級主要負責人風塵仆仆趕赴廣州。一下飛機,大家兵分多路,馬不停蹄直奔海珠區、虎門、清遠等紡織服裝產業聚集地。
次日,一場懇談推介會在海珠區舉行。百余名紡織服裝企業家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到場,其中多數是湖北人,尤以荊州籍居多。
海珠區是全國服裝加工貿易基地,年交易額約2000億元,中大商圈更是行業風向標,附近康樂、鷺江等城中村聚集數萬家小微企業、數十萬從業者。現在城中村面臨改造,其中30萬湖北人何去何從,牽動著廣東和湖北兩省的心。
廣東有意把海珠紡織服裝轉移到清遠市,打造萬億產業。清遠派出高規格團隊到廣州五次招商。
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門開會研究,省經信廳和商務廳廳長帶隊到廣州對接。荊州作為全省唯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自然要沖在最前面。
新年伊始,千里奔赴,為的是鄉情,更為地方發展。招商不僅關乎情懷,更要保障利益。產業轉移絕不僅是企業搬遷,還要構建產業生態。荊州為何要承接紡織服裝這個傳統產業?自己的業態如何?接不接得住轉移?商會負責人與企業老板在懇談會上拋出系列疑問。
老板
產業地位下降,回去以后有什么發展前途?
這里是回歸創業的天選之地!
荊州
2022年底的一場疫情,成為海珠區紡織服裝產業轉折點。當地政商兩界開始重新思考產業前景。
廣東省政府國資委原主任李成說,“產業轉移時機到來”。海珠紡織服裝業面臨創新升級難題,人力、土地、能源成本上升,比較優勢減弱,加上城中村改造,產業轉移早已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去年底廣州疫情主要集中在海珠區,更增加地方政府整改決心。
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甲昌也說,過去紡織服裝外貿出口貢獻很大,如今地位下降,從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已是不可扭轉的客觀趨勢。但這不是說紡織服裝產業不重要,國內年人均衣著消費1440元人民幣,發達國家年人均消費1000美元,國內消費潛力很大。
“湖北人是廣東紡織服裝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廣東湖北商會會長滕華國說,海珠區湖北小微老板多是裁縫,水平高,工資也高,高級服裝都找湖北人做。引導湖北人返鄉,對做大做強湖北紡織服裝產業大有可為。
“回去以后有什么發展前途?”老板們反復比較荊州和清遠。
“我們有五大優勢!”荊州市副市長金鵬回答,荊州是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有政策優勢。當地紡織服裝產業鏈齊全,有產業優勢。荊州經開區紡織印染循環產業園是全國兩個專業園區之一,有環保優勢。全市現有廠房83萬平方米,企業拎包入住,有硬件優勢。天貓、京東、唯品會等100多家電商平臺落戶荊州,“四通一達”均在荊州設立轉運中心,有物流優勢。
“現在荊州是產業轉移的價值洼地,回歸創業的天選之地。”金鵬透露,荊州正計劃將紡織服裝打造為五百億元支柱產業,復興輕紡名城歷史榮光。
老板
電商時代的快時尚,荊州怎么承接?
對標廣州強鏈補鏈,提升產業微笑曲線!
荊州
“生產的不賣,賣的不生產,現在服裝產業已進入電商時代,經銷模式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廣東運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甘普華說,以前,服裝企業設計好款式,拿到訂貨會上展示,一個款式單量達到萬單甚至十萬單,決定一年產銷。現在,所有款式都在網店上展示,很少有哪款達到萬量級,有兩三千單就是爆款。
“快時尚成為電商服裝時代行業主流,訂單變成小單、碎單,產業更靈活、快速、時尚。”甘普華說,生產營銷模式發生變化,荊州如何承接這種新業態?
吳錦承諾:廣州有的荊州沒有,我們來補;清遠做得到的,荊州也做得到。荊州要對標廣州,強鏈補鏈,尤其在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設計和終端市場都要加強。
金鵬介紹,荊州為承接產業轉移,計劃提升承接平臺,重點打造沙市岑河金色童年科創園;建設全市紡織服裝智鏈云平臺,幫助企業生產換線、設備換新、產品換代、企業換人;深化與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合作,更新服裝電商時代營銷模式;出臺15項政策,支持企業廠房租賃、設備搬遷、技改升級等。
“承接產業轉移要抓龍頭、建基地、壯品牌。”曹甲昌建議荊州引進帶動輻射強的大型平臺企業,這樣就會帶動一批供應鏈企業跟著轉移。
不少老板都認為,海珠服裝加工企業轉移荊州后,荊州和廣州可以探索“廣東研發+荊州制造”“廣東接單+荊州發貨”等合作模式。
老板
小單快返模式下,產業生態怎么建?
產業園區社區化,岑河已成型!
荊州
廣州紡織服裝業已進入“小單快返”模式——一旦某款服裝成為爆款,馬上返回車間,批量生產,快速交貨。現在廣州能實現白天接單,下午進料,晚上裁片,連夜加工成品,第二天清晨上檔口,馬上發貨,成品上市速度非常快。
“廣州服裝產業生態很獨特,與內地迥異。”甘普華介紹,海珠區城中村30萬人中,服裝廠固定工人最多占30%,絕大多數都是臨時工,三大姑八大姨組建一個小型加工班子。老板拿著樣板站在馬路上,工人圍過來,談好價格,馬上就能召集上百人開工。
“這種業態,荊州有嗎?”“你們會不會嫌貧愛富?”小微老板也很關心產業轉移。
滕華國認為,服裝產業園和其他產業園不一樣,一定要社區化,要有人,否則臨時工很難生存。社區化是一種產業生態,包括人的生態、加工生態、園區生態等。荊州承接產業轉移時不能一味求大,小微企業也必不可少。
沙市區岑河鎮現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童裝小鎮,初具“園區社區化”雛形——園區與街道融為一體,產業工人在園區上班,在街道租房居住。全鏈條各環節高度集中,缺貨可在10分鐘內補齊。
“產業生態、配套市場是自然形成過程,但也需要政府支持培育。”西帥世家服飾集團董事長梁富斌認為,政府引回小微企業后,要舍得放水養魚,給予更多包容,否則小老板們就會瞻前顧后,再回廣州打工。
對此,吳錦說,服裝產業是富民產業,對拉動就業、城鎮化都有重要意義。政府當好“店小二”,全力支持人回歸、心回歸、情回歸、業回歸。
看到家鄉如此決心,不少企業確定返鄉創業。東莞虎門童裝品牌企業聯合會會長蔡興勇說,虎門6家會長單位擬抱團投資15億元,在監利建設童裝產業園。
懇談會上,36個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金額204億元。
次日,一場懇談推介會在海珠區舉行。百余名紡織服裝企業家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到場,其中多數是湖北人,尤以荊州籍居多。
海珠區是全國服裝加工貿易基地,年交易額約2000億元,中大商圈更是行業風向標,附近康樂、鷺江等城中村聚集數萬家小微企業、數十萬從業者。現在城中村面臨改造,其中30萬湖北人何去何從,牽動著廣東和湖北兩省的心。
廣東有意把海珠紡織服裝轉移到清遠市,打造萬億產業。清遠派出高規格團隊到廣州五次招商。
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門開會研究,省經信廳和商務廳廳長帶隊到廣州對接。荊州作為全省唯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自然要沖在最前面。
新年伊始,千里奔赴,為的是鄉情,更為地方發展。招商不僅關乎情懷,更要保障利益。產業轉移絕不僅是企業搬遷,還要構建產業生態。荊州為何要承接紡織服裝這個傳統產業?自己的業態如何?接不接得住轉移?商會負責人與企業老板在懇談會上拋出系列疑問。
老板
產業地位下降,回去以后有什么發展前途?
這里是回歸創業的天選之地!
荊州
2022年底的一場疫情,成為海珠區紡織服裝產業轉折點。當地政商兩界開始重新思考產業前景。
廣東省政府國資委原主任李成說,“產業轉移時機到來”。海珠紡織服裝業面臨創新升級難題,人力、土地、能源成本上升,比較優勢減弱,加上城中村改造,產業轉移早已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去年底廣州疫情主要集中在海珠區,更增加地方政府整改決心。
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甲昌也說,過去紡織服裝外貿出口貢獻很大,如今地位下降,從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已是不可扭轉的客觀趨勢。但這不是說紡織服裝產業不重要,國內年人均衣著消費1440元人民幣,發達國家年人均消費1000美元,國內消費潛力很大。
“湖北人是廣東紡織服裝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廣東湖北商會會長滕華國說,海珠區湖北小微老板多是裁縫,水平高,工資也高,高級服裝都找湖北人做。引導湖北人返鄉,對做大做強湖北紡織服裝產業大有可為。
“回去以后有什么發展前途?”老板們反復比較荊州和清遠。
“我們有五大優勢!”荊州市副市長金鵬回答,荊州是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有政策優勢。當地紡織服裝產業鏈齊全,有產業優勢。荊州經開區紡織印染循環產業園是全國兩個專業園區之一,有環保優勢。全市現有廠房83萬平方米,企業拎包入住,有硬件優勢。天貓、京東、唯品會等100多家電商平臺落戶荊州,“四通一達”均在荊州設立轉運中心,有物流優勢。
“現在荊州是產業轉移的價值洼地,回歸創業的天選之地。”金鵬透露,荊州正計劃將紡織服裝打造為五百億元支柱產業,復興輕紡名城歷史榮光。
老板
電商時代的快時尚,荊州怎么承接?
對標廣州強鏈補鏈,提升產業微笑曲線!
荊州
“生產的不賣,賣的不生產,現在服裝產業已進入電商時代,經銷模式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廣東運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甘普華說,以前,服裝企業設計好款式,拿到訂貨會上展示,一個款式單量達到萬單甚至十萬單,決定一年產銷。現在,所有款式都在網店上展示,很少有哪款達到萬量級,有兩三千單就是爆款。
“快時尚成為電商服裝時代行業主流,訂單變成小單、碎單,產業更靈活、快速、時尚。”甘普華說,生產營銷模式發生變化,荊州如何承接這種新業態?
吳錦承諾:廣州有的荊州沒有,我們來補;清遠做得到的,荊州也做得到。荊州要對標廣州,強鏈補鏈,尤其在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設計和終端市場都要加強。
金鵬介紹,荊州為承接產業轉移,計劃提升承接平臺,重點打造沙市岑河金色童年科創園;建設全市紡織服裝智鏈云平臺,幫助企業生產換線、設備換新、產品換代、企業換人;深化與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合作,更新服裝電商時代營銷模式;出臺15項政策,支持企業廠房租賃、設備搬遷、技改升級等。
“承接產業轉移要抓龍頭、建基地、壯品牌。”曹甲昌建議荊州引進帶動輻射強的大型平臺企業,這樣就會帶動一批供應鏈企業跟著轉移。
不少老板都認為,海珠服裝加工企業轉移荊州后,荊州和廣州可以探索“廣東研發+荊州制造”“廣東接單+荊州發貨”等合作模式。
老板
小單快返模式下,產業生態怎么建?
產業園區社區化,岑河已成型!
荊州
廣州紡織服裝業已進入“小單快返”模式——一旦某款服裝成為爆款,馬上返回車間,批量生產,快速交貨。現在廣州能實現白天接單,下午進料,晚上裁片,連夜加工成品,第二天清晨上檔口,馬上發貨,成品上市速度非常快。
“廣州服裝產業生態很獨特,與內地迥異。”甘普華介紹,海珠區城中村30萬人中,服裝廠固定工人最多占30%,絕大多數都是臨時工,三大姑八大姨組建一個小型加工班子。老板拿著樣板站在馬路上,工人圍過來,談好價格,馬上就能召集上百人開工。
“這種業態,荊州有嗎?”“你們會不會嫌貧愛富?”小微老板也很關心產業轉移。
滕華國認為,服裝產業園和其他產業園不一樣,一定要社區化,要有人,否則臨時工很難生存。社區化是一種產業生態,包括人的生態、加工生態、園區生態等。荊州承接產業轉移時不能一味求大,小微企業也必不可少。
沙市區岑河鎮現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童裝小鎮,初具“園區社區化”雛形——園區與街道融為一體,產業工人在園區上班,在街道租房居住。全鏈條各環節高度集中,缺貨可在10分鐘內補齊。
“產業生態、配套市場是自然形成過程,但也需要政府支持培育。”西帥世家服飾集團董事長梁富斌認為,政府引回小微企業后,要舍得放水養魚,給予更多包容,否則小老板們就會瞻前顧后,再回廣州打工。
對此,吳錦說,服裝產業是富民產業,對拉動就業、城鎮化都有重要意義。政府當好“店小二”,全力支持人回歸、心回歸、情回歸、業回歸。
看到家鄉如此決心,不少企業確定返鄉創業。東莞虎門童裝品牌企業聯合會會長蔡興勇說,虎門6家會長單位擬抱團投資15億元,在監利建設童裝產業園。
懇談會上,36個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金額2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