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牛仔服裝行業第一份循環經濟發展可行性深度研究報告——《中國牛仔服裝行業循環經濟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7日在“牛仔服裝循環設計發展論壇”發布。《報告》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攜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共同推出,旨在助力中國牛仔服裝行業全產業鏈的綠色轉型。
牛仔服裝“老少咸宜”,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牛仔布產量23億米,中高端產品占全球50%以上,出口額為21.8億美元。然而,因傳統線性生產模式和使用后的不當處置,牛仔服裝行業也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根據不完整的調研信息顯示,在回收的服裝或紡織品中,牛仔服裝所占的比例僅不到20%。
作為單一類別的服裝產品,牛仔服裝具有數量較大、所含纖維較為簡單,具有廣泛實用性等顯著特點,使得這一行業具備實踐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礎,對推動整個紡織業的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報告》選取行業中較有代表性的30多家企業開展綜合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的生產企業不僅對循環經濟的認知和參與度較高,而且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實踐。在受調企業中,64.52%認同“牛仔循環發展”理念;35.48%參與過循環經濟相關的國標、行標或國際標準制定;而在循環發展方面做了技術研發、產品研發或投資的受調企業占比更是高達90.32%。
與此同時,報告也揭示了行業轉型中的諸多困難。據不完整的調研信息顯示,在回收的服裝或紡織品中,牛仔服裝所占的比例小于20%。回收端面臨分散性高,難以集中回收的問題;再利用端,部分裝飾和配件不易拆卸或無法再利用,影響拆分和再利用工作;此外,牛仔服裝纖維種類有限,纖維分離困難,影響再利用,分離纖維的徹底程度需根據再利用目的決定。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報告》結合國內外前沿實踐及洞察,將牛仔服裝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細分為設計—生產環節循環體系、生產-流通環節循環體系、產品再生循環體系幾大部分,并提出了綠色設計、綠色材料選擇、節約資源等多種實施路徑。
與此同時,《報告》指出,促進紡織行業循環經濟發展需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
明確各級政府部門責任,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確保政策的管理和實施與相關部門的職能相匹配,并根據跨部門管理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
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生產者以及有關方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還要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廢棄后的回收和處置。生產企業需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延伸到生產過程之外,建立包括產品銷售、售后服務、廢棄物的回收。
完善牛仔服裝行業綠色生產標準體系,建立牛仔服裝的產品標識,對牛仔服裝的纖維、所用化學品、產品質量、產品碳足跡和產品水足跡等信息予以披露。
加強綠色產品設計,提高人才儲備。綠色產品設計是整個綠色產業鏈的開始,要不斷提高設計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的循環經濟概念,有了綠色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才能引領綠色消費。
“實際上,中國作為循環經濟實踐的先行者,一直從政策層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并進行了相應的戰略部署,在生產端、回收端、綜合利用端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目標。當前,中國紡織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消費后紡織品的資源化利用模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程皓在解讀《報告》時表示。
據了解,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是推動全球循環經濟轉型的重要倡導者。為推動牛仔服裝的循環設計再造,基金會在2019年牽頭制定了《牛仔再造指南》,引導牛仔服裝行業遵循循環時尚愿景,提出了牛仔產品在設計與生產時應考慮“可更多次穿著、為再造而造、由安全的可回收利用或可再生材料制成”三項原則。
“該指南發布后,全球每年有百余家供應鏈各環節的企業參與到項目實踐中,其中不乏很多來自中國的牛仔服裝制造商。”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循環時尚項目經理曹子靖介紹道, “根據2019—2021年的《牛仔再造洞察報告》統計,有超過50萬件遵循了指南要求的牛仔服裝最終進入了市場,在化學品與工藝流程安全、產品耐用性提升、可再生材料使用、硬件安全與回收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實踐與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