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0月,1-10月國內聚酯產量5361萬噸,同比增速高達12.6%。但與將近13%的聚酯產量增速對應的是,聚酯產品加權庫存天數相對去年同期卻大幅下降8.8天至18.0天,其中主產品長絲庫存下降尤其明顯。
如此高產量增量的聚酯產品究竟去了哪里,難道終端紡織服裝消費超預期的好嗎?
終端紡織服裝消費撐不起聚酯增速
2023年1-10月,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中服裝出口1331.6億美元,同比下降8.7%,占比54.2%;紡織品出口1125.5億美元,同比下降9.8%,占比45.8%。剔除匯率貶值因素,按照人民幣計價,2023年1-10月,我國服裝出口9341.8億元,同比下降3.1%,紡織品出口7879.3億元,同比下降3.9%。
從出口數據來看,今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速明顯下行,難以消化增幅巨大的聚酯產量。
而從內需市場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440萬億元,同比增速6.9%。其中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8819.3億元,同比增長10.2%。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紡服消費名義增速較高,主要得益于去年同期偏低基數的影響。
既然今年終端紡織服裝行業內銷和出口均未有大幅增長,表明聚酯大部分增長的產量并未用于下游織造服裝。且聚酯端庫存也并未有明顯累積。那么大量聚酯增量究竟流向了哪里?
大量聚酯增量究竟都去哪了?
據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我國聚酯纖維長絲累計出口337.8萬噸,同比增速26.4%,進口4.7萬噸,同比下降27.0%;短纖累計出口101.0萬噸,同比增速22.6%,進口8.1萬噸,同比增長6.5%;瓶片累計出口367.0萬噸,同比增速2.7%,進口4.2萬噸,同比下降3.7%。
1-10月聚酯長絲和短纖出口大增20%以上,為今年國內超高增速的聚酯產量提供了明確的去向。
“外需出口是聚酯行業新的需求增長點。”據杭實化工聚酯期現負責人習軍介紹,海外市場聚酯下游的終端產能也在逐步擴大。滌綸長絲作為聚酯最大的下游,上半年產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1-5月出口量出現超過三成的增量,且滌綸短纖、聚酯瓶片出口量也明顯增加,整體聚酯行業出口層級由制成品向上游原料轉移,尤其是半成品出口形勢較好,對于需求產生一定提振作用。
從需求端來看,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增大的環境下,海外訂單同比縮量,部分訂單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區。但由于東南亞并未配套聚酯裝置,其仍需大量進口中國的原料。今年1—5月滌綸長絲出口172.07萬噸,同比增長31%。且二季度在成本端助力下,下游紡織行業買漲情緒高漲,多次適度補倉,以滌綸長絲為首的聚酯產品庫存多轉移至下游環節,行業整體庫存處于偏低水平。
聚酯產能結構性轉變勢不可擋
隨著織造產業部分轉移至越南、印度等國,今年聚酯出口較往年明顯放量,而隨著出口需求的提速,一部分聚酯增量得以消化,部分織造產能向東南亞轉移,國內紡織鏈出口產品也從服裝逐步向上游坯布和滌絲轉移,近兩年聚酯出口量不斷攀升。
而從明年看,我國聚酯出口量仍或將持續保持高增速,但服裝及紡織品出口或仍將低迷。產業鏈升級轉型將成為長期趨勢,中上游企業將迎來發展紅利期,出口產品的結構性轉變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據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滌綸長絲新增產能共計442萬噸,產能基數上調至4128萬噸,滌綸長絲是近年來聚酯產業擴能的主力軍,目前聚酯產能與2010年相比漲幅186.3%,復合增長率8.4%附近,滌綸長絲復合增長率也近8%,而今年滌綸長絲投產規模占聚酯投產總量的46.8%。
需求增速遠不及供應增速,滌綸長絲供需錯配的問題凸顯,盡管2023年國內滌綸長絲新增產能高達400余萬噸,然企業新增裝置負荷提升相對緩慢,上半年實際產量2626.7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1.8%。整體來看二季度、三季度初期滌綸長絲供應相對穩定,尤其7-8月份是年內供應高點。
回顧過往,2017-2018年隨著滌綸長絲現金流修復,前期常停裝置陸續重啟,據隆眾數據顯示約300萬噸聚酯裝置重啟,多為滌綸長絲裝置。
近年來,隨著市場供應過剩的局面愈演愈烈,滌綸長絲現金流持續壓縮,中小型、品種單一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2020-2024年預計全國聚酯退出(預退出)項目共計357萬噸,其中滌綸長絲退出項目261萬噸,占退出項目總規模的73.1%,滌綸長絲行業已率先拉開洗牌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