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個圍繞“中國古代服飾”的專題展覽相繼推出,觀者云集,頗受歡迎。如202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是首個服飾類通史展,通過文、圖、物及復原服飾,系統呈現中國古代服飾變革;2020年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和2022年孔子博物館“齊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飾展”,展出了珍貴的孔府舊藏傳世明代服飾,備受矚目。
今年6月,兩個重量級服飾主題展覽亮相北京:一是故宮博物院和嘉德藝術中心聯合主辦、沈陽故宮博物院特邀支持的“國采與宮色——清代宮廷織繡服飾色彩展”,從服色視角探究宮廷禮與俗;二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北京服裝學院聯合主辦的“五彩錦簇——中華服飾文化展”,從“民族服飾”“服飾保護”“服飾復原”和“服飾創新”4個板塊,全面展現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服飾形態及服飾相關非遺技藝。
服飾主題展覽緣何在當下廣受關注?中華傳統服飾又何以讓今人心動神馳?筆者嘗試從各大服飾主題展覽中探尋一二。
映照“多元一體”文明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服飾自古就是“以禮治國”的重要載體,是“載美好,寓吉祥”的重要昭彰,也是“揚文化、鑒文明”的重要媒介。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服飾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表現形式之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隨著時代發展,中華衣冠雖然歷經多次變革,但蘊含其中的先民理念與智慧卻沿襲至今,代代相傳。人們得以透過服裝中的符碼洞見中華民族世代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
在“五彩錦簇——中華服飾文化展”中有這樣一些鮮活的案例。比如一件20世紀的西藏藏袍與一件西漢長壽繡直裾袍(復原件)整體形制非常相似,都是交領右衽,在領口、袖口、底擺、側邊均有較寬的緣邊。兩件服裝雖然在時間上相距約2000年,在地域上相隔近4000公里,卻似同根同源。同樣的案例還有該展中的元代龍鳳紋織金錦辮線袍與明代香色云鶴紋綢貼里(復原件)。辮線袍是元代蒙俗服飾,因騎射之需,在服裝腰部橫向施以辮線,下裳打有細褶。貼里是明代的漢族服飾,其腰部設計也有同樣的細褶,俗稱“襞積”。
歷史的更迭與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服飾形制有所改易,但蘊含其中的中華文明符碼始終一脈相承。中華服飾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百川歸海”的物質性映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