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時尚,是一個既統一又對立的行業。
它歷史悠久,也日新月異;它屬于大眾,也標榜個性;它是世界大同的,也是民族地域的;它的進步受工業技術驅動,也受藝術審美驅動;它的門檻不高,一套剪刀針線就可入行,它的天花板又很高,無論是美學還是商業,都永無止境。
作為中國設計師服裝品牌龍頭,江南布衣在自己的30年里,主要圍繞三件大事,對如何在這些對立與統一中更好地平衡與發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讓藝術牽引商業】
“我想做一點不一樣的,自己想要穿的衣服。”
帶著這個想法,李琳開啟了江南布衣的三十年。
1994年的中國,消費意愿已被喚醒,擺脫整齊劃一的衣著,擁抱百花齊放的生活,是社會共同追求。
江南布衣的第一個品牌JNBY,一問世就打破了刻板印象:
在化纖面料大行其道的當年,它偏好天然材質;在“新新人類閃亮登場”的潮流中,它自帶知性氣質;在繁復剪裁的爆炸風格中,它簡潔而富有韻味……
區別于流行,卻造就了新流行,江南布衣的種子用戶因此迅速積累。而“做一點不一樣”的想法一路傳承演變,最終深植品牌:
讓藝術牽引商業。
在服裝行業,商業與藝術常有沖突。
追求存貨周轉、單品售罄、銷售規模等指標,會帶來靚麗業績,卻會擠壓設計周期和空間,讓品牌喪失活力;追求個性化與創意,會激發設計與創造的源泉,也可能讓產品喪失市場的廣泛認同。
如何讓藝術與商業并行不悖?過去30年,這是江南布衣解決的頭等大事。
作為設計師品牌,江南布衣身處行業個性化的最高層,而它的經營數據,又展現出高度的規模化:
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2024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江南布衣的營收同比增長26.08%至29.76億元,凈利潤5.74億元,同比增長54.45%。
它的會員總數已達744.1萬人,同比增加101.8萬人,會員所貢獻的零售額,已超零售總額的八成。
既有個性,又有規模,既追求藝術,又擁抱商業,這究竟是如何達成的?
江南布衣的答案是:設計驅動——由藝術驅動商業,實現設計師特色和柔性工業化的兼顧與平衡。
最關鍵的一條,是賦予設計師充足主導權。
不同于行業對設計師的普遍約束,在江南布衣,產品設計永遠是第一位的。李琳的標準是:
要保持活力,保證每一季的創新部分,不怕庫存,只要東西好看。
但這不意味著設計會天馬行空。
在江南布衣,數據是設計驅動的關鍵保障。大數據下,用戶喜好被深度拆解。一件衣服的各項設計要素被梳理成清晰標簽,成為設計師的參考,進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更大公約數。
設計驅動的另一重保障是充沛投入。2023財年,江南布衣的設計與研發投入超1.6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2024財年的上半年度,該項投入達9890萬元,同比增長24.9%。
但江南布衣仍希望,在藝術探索上更進一步。
2008年,李琳與藝術家耿建翌創立“想象力學實驗室”,至今資助策劃了上百項藝術活動和項目;2012年,與音樂家竇唯推出合作專輯《集樂壹》;2020年,公司將總部搬到了杭州天目里,這片集美術館、藝術中心、秀場、影院,以及自然風景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園區,也集中了自然之美、凝聚人類智慧的技藝創造,以及各行業的多樣性;2022以及2023年,JNBY與現代舞團“陶身體”多次合作,演繹了獨特的現代舞大秀……
與時尚藝術界的開放合作,拓展了設計的理解和空間,汲取了更多層面的活力,最終造就了江南布衣強大的推新能力——在2023年,公司的年度SKU超過4000件,每季度都會推出超千件新品。
作為江南布衣30年“藝術牽引商業”的綜合體現,2024年8月2日,一場藝術盛典在天目里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