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海寧市馬橋街道的浙江萬方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只見一卷卷淺綠色、吸汗性強的功能性經編面料正下線打包。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面料不是發往國外知名服裝企業,而是被運往相距僅10公里的海寧本土服裝公司——安正時尚集團。
一家深耕經編產業,一家細作服裝行業,兩家企業在過去十多年間各自壯大卻無交集。“在去年政府部門發起的跨產業鏈對接會上,我們第一次發現彼此的產品可精準匹配。”萬方紡織公司董事長毛偉華說,公司研發了多款功能性服裝面料,而安正時尚正在尋求高品質的本地面料供應商。
寒暄的握手變成深度的牽手。次日,兩家公司組建了工作群,雙方設計師立馬碰面商量合作細節,歷時5個月定制研發后,萬方向安正供貨休閑褲面料。“我們首次與海寧當地企業建立上下游合作,運輸成本降了,產品附加值升了。”毛偉華說,兩家企業還將合作開發新型襯衫面料。
牽手的背后,是兩個產業生態的嵌入和耦合。皮革、經編、家紡、服裝是海寧傳統優勢產業,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和消費升級等挑戰,單一產業“單打獨斗”漸顯疲態。“推進多產業‘跨鏈’合作,構建域內域外雙循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海寧市經信局局長陳潔說,當地傳統產業在生產工藝、產品應用等方面可交叉融合,發力打通本地供需內循環。
“做窗簾布的不懂服裝的流行元素,跨鏈要先融合。”海寧市家紡行業協會會長曹咬強說,融合從協會牽手開始,以家紡和服裝兩大產業見強的許村鎮,率先整合兩大協會資源,聯動海寧中國皮革城及海寧設計師聯合會,推出國風面料推廣會、供應鏈對接會等活動。在人才支撐上,許村鎮聯合時尚面料創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學等院校機構,累計吸引2000余名設計師入駐,形成從紗線研發到家居布藝、服裝等各類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設計能力。
跨界參展,在海寧也已成常態。在3月舉行的海寧中國國際皮革毛皮時裝面輔料展上,近10家家紡企業聯合參展。海寧舒雅達紡織公司帶去香云紗,與一家女裝公司當場簽訂合作意向。“這種面料做窗簾有飄逸感,爆改成古風服飾親膚透氣。”舒雅達紡織總經理周峰說,換個思路,打開一片新市場。
與此同時,海寧以龍頭企業牽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搭建跨產業鏈的上下游對接平臺。去年以來,海寧優化傳統優勢產業“33條”政策落地見效,又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引導經編面料企業、家紡企業定向開發服裝類面料產品,設計師企業(工作室)定向設計開發服裝類產品,品牌企業與本地供應鏈企業聯合召開閉門研討會,推動實現區域內資源最優化配置。
這種“轉個彎天地寬”的故事越來越多。在海寧市米高服飾公司,采購的許村家紡企業提花面料被拼接進了皮衣,這款國風皮衣馬甲月均銷售2000件;家紡企業海寧中紡面料科技公司將國風面料織成服裝,亮相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今年前兩月,皮革、經編、服裝產業的利潤總額均保持增長,其中經編產業增速同比達55.31%;以皮革、經編等產業為代表的海寧時尚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12.73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