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大會上,閱兵開始前,3000名高校學生組成的合唱團演唱暖場歌曲,點燃了現場觀眾的情緒。他們身上穿著的演出服裝既有律動感,又沉穩大氣。這背后,是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團隊歷時半年的匠心打磨。
直到今天,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服裝設計團隊負責人鄒游回想起敲定“鐵血灰藍”這個顏色時的興奮,仍記憶猶新。對于服裝設計來說,主視覺是最重要的元素,如何契合紀念活動總基調,是服裝設計成敗關鍵。
展現國威軍威的紀念活動有極強的儀式感,參演者的著裝需要隆重而莊嚴。從今年3月份接到任務開始,設計團隊就迅速圍繞主題開展創作,總共設計出了50余個系列、近300套款式,色彩就選用過三十多個。象征大地的褐色系、太陽初升的橙色系、太空感的藍色系……但都不太令人滿意。
在不斷推演設計圖稿的過程中,設計團隊意識到,設計需要回歸到一個根本的支點上:80年前物資匱乏的抗戰歲月里,我們的戰士穿的是什么?是樸素的灰藍色軍服。藍色象征沉穩、凝練,灰色是穩固的顏色,能體現軍人的剛毅。在不計其數的討論中,灰藍色漸漸浮出水面。經過反復的測試,設計團隊最終確定了一個擁有獨特飽和度的灰藍色,不論是烈日當空還是陰天下雨都有良好表現力。
鄒游清晰記得,在某次設計評測會上,專家和領導正在討論如何為這個顏色命名,“為什么不叫鐵血灰藍?”這個提議讓在場所有人眼前一亮。鐵血灰藍,就是它了!鐵血與灰藍合在一起,正是當代人對抗戰歲月的集體記憶,更是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當代年輕人,與80年前那群扛著槍去戰斗的年輕戰士們跨越時空的對話,形成一種心靈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