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無印良品中國進行了第9次降價。
這原本是無印良品在華銷售策略中拋出來的殺手锏,卻不料,降了價的無印良品反而沒有交出一份好看的成績單:
無印良品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在實施降價后可比銷售同比首次下滑2.2%,導致中國市場上半財年收入下滑0.2%。
在這之前,無印良品在華的銷售業績一直很好,開店的成功率在90%以上,2015財年,超過200家店的東亞區(含大中華地區和韓國)只關閉了1家店。
無印良品前社長松井忠三曾透露:
“中國大陸39個城市的134家無印良品店(截至2015年5月),平均15.9個月收回投資。”
但是在今年9月下旬,無印良品北京巴溝的門店卻因拒絕工商抽檢在網上引發非議,這一插曲也為無印良品在中國消費者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
有心的網友還提出了質疑:工商抽檢還能拒絕?拒絕工商抽檢是要隱瞞什么?
而且,這并非無印良品第一次在中國因質量問題攤上事。去年,無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公司因產品質量等問題被處罰了4次。
或許,這家日本雜貨鋪該考慮一下在中國的生存之道了。
在日本是大眾品牌來了中國成了中高端品牌
無印良品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的環境下誕生的一個雜貨鋪。
因樸實、回歸本質的企業理念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滿足了危機中人們節衣縮食,一切從簡的愿望。
隨著無印良品的迅速發展,在日本很快就成為了最大的室內裝飾企業,并快速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
2005年,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大陸,首站落腳上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在華擁有200多家店鋪。
其實,在日本,無印良品僅僅是個平價的大眾品牌,但是來到中國后,卻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受中產階級青睞的“高品質、小奢侈”品牌。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個策略初期在中國大獲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走起了中高端路線,定價上自然也不低,遠遠高出了日本國內的價格,有的產品價格甚至是日本定價的兩倍。
就拿無印良品的一款拉桿箱來說吧,在國內定價是1528元,從網上代購大概是1300元,而這款一模一樣的拉桿箱在日本本土售價折合人民幣 約為900元,比中國的定價便宜了40%。
雖然無印良品用關稅、成本等等去解釋,但是消費者時有質疑這樣的差異定價是在收割中國消費者智商稅。
其實,無印良品許多商品都是“中國制造”,在中國生產好之后,又跑去日本轉了一圈,再從日本那邊進口回來。兜兜轉轉,致使本來在日本走低價優質路線的無印,在中國的價格自然虛高不少。
在日本,無印一般開在超市或者地鐵旁的小店鋪,而來了中國就不一樣了,無印將店鋪開在了租金更高的大型商場里,并且店面面積動輒七八百平米,超過日本店鋪面積的近10倍,導致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支付的店租占到總銷售額的15%左右,而日本市場只有12%。這一差價,只能通過將商品的價格定得高一點來彌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