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手店的發展史來看,它最初起源于二戰前后的歐洲。彼時,倫敦、巴黎等城市興起了獨立的街邊小店,往往由個人經營,經營者常擔任著產品設計、采購等職責。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的是,在買手店的發源地,“買手”概念并不被過分強調,“獨特”反而更被重視。買手店在起源地的語境中被稱作“Boutique”,即法語“商店”之意,后被英語語言納入使用,又意“精品店”。60年代早期至70年代中期,買手店在歐洲蓬勃發展。90年代,買手店概念被引入中國,并在2010年后發展較快。
買手店的發展歷史是其精神內核的映射。其精神來源于“搖擺的60年代”的解放變革,而時尚作為解放與反叛的有力突破口,買手店模式正順應了這種變革。買手店顛覆了時尚行業以往的模式,同時也塑造了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消費觀。至今,我們依舊能從品牌策略、商業模式等角度窺見這種塑造力對時尚行業的影響。
在強烈的個人主義文化中,買手店通過眼光獨到的采購和個性鮮明的宣言,在極大程度上提供了一個靈活且易于制造消費者共鳴的平臺,成為了“獨一無二”的代名詞。買手店依賴買手的個人品味與時尚理解將品牌打散,通過整合創造附加價值,是更具針對性的營銷與商業細化的表現。
在擁有這些商業特質的同時,買手店也面臨著獨有的困境:過往的商業核心附加價值被互聯網沖擊,怎樣才能進行價值再創造?
權威與多變的沖突:怎樣引領風騷數百年?
除了上述個人主義文化是催生買手店模式的內在因素以外,信息與渠道的不透明也直接使得買手店的運營有了可行性。在互聯網還未深入人們的生活時,品牌與產品信息不似今日般與消費者只隔著一部手機的距離。買手店對于品牌與產品的整合與風格主題的再創造實際上提供的是信息價值。在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渠道相對單一時,買手店得以建立起消費者的信任,其角色內核類似今天的 KOL。
互聯網的出現節省了消費者接觸不同商品的時間成本,買手店無論從其整合信息的價值上來說,還是其銷售盈利能力上來說,都或多或少被削弱沖擊。
除此之外,傳統的買手店運營邏輯在今天漸漸顯示出了其矛盾與不合理之處。一方面,信息價值使得買手店獲取消費者信任,信任的巔峰和積累會造就權威。另一方面,買手店又極其依賴買手個人對商業的把控,但商業趨勢,尤其是時尚趨勢,又是極富變化的。由此,買手店陷入了權威與多變之間的矛盾:一個依賴個人主觀意識緊跟日新月異的環境的商業體,又怎能建立起一成不變的信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