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夏米蘭時裝周于9月20日-26日登場,全球頂級服裝設計在歐洲時尚之都各美其美,爭芳斗艷。作為世界四大時裝周之一,米蘭國際時裝周一年兩次召集各國最優秀的時裝設計師,在時尚與創意方面進行“比拼”。這是一場霓裳紛飛、令人陶醉的美裝展示,更是各國軟實力建構和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平臺。
本次米蘭國際時裝周,中國品牌有四家受邀參加,其中有三家來自深圳,深圳設計師趙卉洲和楊子,攜新品參加線下走秀,設計師王思元的作品則參加了靜態展出。
這是深圳服裝設計師趙卉洲第十一次出征米蘭國際時裝周,從第一次到第十一次走上米蘭國際秀場,她如何用非遺工藝融入時裝設計驚艷世界?大灣區服裝品牌為何能在國際舞臺持續綻放光彩?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服裝產業“冰河期”,灣區制造、深圳品牌如何脫穎而出?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專訪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潘明、設計師趙卉洲以及年過七旬的服裝企業家陳靈梅,解碼深圳服裝品牌通過傳統文化、最新科技賦能提升價值和效率的生動經驗。
趙卉洲在長期的設計摸索中找到了品牌的文化之根——非遺工藝。2022年2月,趙卉洲與米蘭的國際團隊一起,共同打造了“屏風之外”大秀并亮相2022秋冬米蘭時裝周。回國不久之后,她前往黔東南采風時,發現苗族年輕姑娘通過衣襟上傳統刺繡和蠟染的蝴蝶圖案祈禱“蝴蝶媽媽”的庇護,趙卉洲瞬間就感受到了母親的力量感,本次大秀(9月25日)趙卉洲將以“蝴蝶媽媽”為設計主視覺的時裝登上米蘭T臺,跨越膚色和語言的萬千喝彩,是對中國時裝所承載的智慧與文化最好的獎勵。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中國品牌走出去,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趙卉洲:我覺得核心競爭力還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化的底蘊,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劣勢。優勢的話你可以打造出獨特的品牌風格,有別于西方。缺點是僅僅表達傳統文化是不夠的,我們要讓它變成具有國際通識度的通用語言,所以這幾年我在反復嘗試用屬于中國的國際語言來呈現設計。上次發布的“中國女書”系列就非常受歡迎。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這些年,您覺得我們的中國元素的表達,包括我們的中國的品牌在走上國際舞臺上,它有優勢嗎?
趙卉洲:第一個優勢是我們更加自信了,第二個是中國文化有很厚重的文化語言,有很多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比如說這幾年像故宮的IP、敦煌的IP,設計師們把這些東西提取來,做了一些圍繞著文化IP的一系列的作品,其實它是刷新了全球對中國的一種認知。我們感受到拿到國際上的這些設計,有很多人開始說我真的想馬上買,他是發自內心地想買。外國人開始重新用很正確的眼光去了解中國,我覺得這個變化還是挺大。
疫情加速全球服裝產業進入“冰河期”,服裝制造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陳靈梅,作為深圳第一批服裝品牌開創者,年過7旬卻開啟二次創業,五年花掉了超過七個億,古稀之年能否成功重塑制衣行業的生產樣態?原來需要四個月到半年才能完成的個性化定制服裝,在這條科技賦能的流水線上只需7天就能制造完成。科技灣區又如何助力服裝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中國不再是簡單的世界服裝初級加工廠,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做實驗的企業家靠的是怎樣的勇氣?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您是46歲的時候從浙江南下深圳,我發現不管是您從最初的專業到選擇服裝行業,從公務員成為一個民營企業家,再從擁有8個服裝品牌到公司上市。您雖然70多歲了還要開啟二次創業之路,并且精力非常充沛,這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動力在支撐著您一次一次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呢?
陳靈梅:本來是一個可以“躺平”的年紀了,我就覺得我們的服裝產業尤其是高端女裝,這些年遇到了發展的瓶頸。第一個就生產率低,第二個就是個性化滿足不了,第三個就是服裝企業最大的威脅是庫存積壓嚴重,因為我們的服裝設計它是提前半年的,從設計、企劃、流行、采購面料來畫圖、打板、訂貨會,我們才知道這款有多少訂單,才去下單生產,這個過程最少也要4個月。你的生產設計是提前的,可是顧客的需求是在隨時變化的,連我這個算是行業30年的資深人士都判斷不了。所以我就想我反正有一點經濟實力,還有時間,關鍵是身體還能夠接受這個挑戰,所以我決定錢掉就花掉了,也可能打水漂了,也可能我掌握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女裝“產業密碼”,也許能夠殺出一條“血路”來。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服裝企業,它作為一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很難。我們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身處深圳,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優勢助力服裝企業轉型升級?
陳靈梅:是的,我們和華為有合作。深圳工信局牽頭,華為提供仿真技術,進行合作的內容就是虛擬產線的轉型,排產指揮每個工人應該怎么樣更智能地工作。終端門店要什么款什么碼多少件,這個系統接到這個指令了,智能排產系統立馬在哪條生產線下單,華為這套系統幫我們做的就是把精準需求的生產仿真跑一趟,將生產智能排隊。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潘明表示,近幾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服裝企業都在探索轉型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陳靈梅的服裝生產線智能轉型升級就是很偉大的一個行動。因為女裝的款式繁多,僅一件衣服的輔料就有上百種,這是一種非標準化的產品,非標品做到標準化生產是非常難的。
她認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像以前又是學縫紉,又是用手工釘扣子,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數字化替代人工是一個未來趨勢。潘明會長還表示,對于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應該在前端,也就是消費者端,充分做大數據分析,從大數據分析去獲得更多的資訊,研究服裝市場的接受度、色彩的分析、風格的分析、版型的分析,從前端來倒推后端的柔性化定制和生產,是非常關鍵的。
本次米蘭國際時裝周,中國品牌有四家受邀參加,其中有三家來自深圳,深圳設計師趙卉洲和楊子,攜新品參加線下走秀,設計師王思元的作品則參加了靜態展出。
這是深圳服裝設計師趙卉洲第十一次出征米蘭國際時裝周,從第一次到第十一次走上米蘭國際秀場,她如何用非遺工藝融入時裝設計驚艷世界?大灣區服裝品牌為何能在國際舞臺持續綻放光彩?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服裝產業“冰河期”,灣區制造、深圳品牌如何脫穎而出?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專訪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潘明、設計師趙卉洲以及年過七旬的服裝企業家陳靈梅,解碼深圳服裝品牌通過傳統文化、最新科技賦能提升價值和效率的生動經驗。
趙卉洲在長期的設計摸索中找到了品牌的文化之根——非遺工藝。2022年2月,趙卉洲與米蘭的國際團隊一起,共同打造了“屏風之外”大秀并亮相2022秋冬米蘭時裝周。回國不久之后,她前往黔東南采風時,發現苗族年輕姑娘通過衣襟上傳統刺繡和蠟染的蝴蝶圖案祈禱“蝴蝶媽媽”的庇護,趙卉洲瞬間就感受到了母親的力量感,本次大秀(9月25日)趙卉洲將以“蝴蝶媽媽”為設計主視覺的時裝登上米蘭T臺,跨越膚色和語言的萬千喝彩,是對中國時裝所承載的智慧與文化最好的獎勵。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中國品牌走出去,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趙卉洲:我覺得核心競爭力還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化的底蘊,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劣勢。優勢的話你可以打造出獨特的品牌風格,有別于西方。缺點是僅僅表達傳統文化是不夠的,我們要讓它變成具有國際通識度的通用語言,所以這幾年我在反復嘗試用屬于中國的國際語言來呈現設計。上次發布的“中國女書”系列就非常受歡迎。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這些年,您覺得我們的中國元素的表達,包括我們的中國的品牌在走上國際舞臺上,它有優勢嗎?
趙卉洲:第一個優勢是我們更加自信了,第二個是中國文化有很厚重的文化語言,有很多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比如說這幾年像故宮的IP、敦煌的IP,設計師們把這些東西提取來,做了一些圍繞著文化IP的一系列的作品,其實它是刷新了全球對中國的一種認知。我們感受到拿到國際上的這些設計,有很多人開始說我真的想馬上買,他是發自內心地想買。外國人開始重新用很正確的眼光去了解中國,我覺得這個變化還是挺大。
疫情加速全球服裝產業進入“冰河期”,服裝制造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陳靈梅,作為深圳第一批服裝品牌開創者,年過7旬卻開啟二次創業,五年花掉了超過七個億,古稀之年能否成功重塑制衣行業的生產樣態?原來需要四個月到半年才能完成的個性化定制服裝,在這條科技賦能的流水線上只需7天就能制造完成。科技灣區又如何助力服裝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中國不再是簡單的世界服裝初級加工廠,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做實驗的企業家靠的是怎樣的勇氣?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您是46歲的時候從浙江南下深圳,我發現不管是您從最初的專業到選擇服裝行業,從公務員成為一個民營企業家,再從擁有8個服裝品牌到公司上市。您雖然70多歲了還要開啟二次創業之路,并且精力非常充沛,這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動力在支撐著您一次一次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呢?
陳靈梅:本來是一個可以“躺平”的年紀了,我就覺得我們的服裝產業尤其是高端女裝,這些年遇到了發展的瓶頸。第一個就生產率低,第二個就是個性化滿足不了,第三個就是服裝企業最大的威脅是庫存積壓嚴重,因為我們的服裝設計它是提前半年的,從設計、企劃、流行、采購面料來畫圖、打板、訂貨會,我們才知道這款有多少訂單,才去下單生產,這個過程最少也要4個月。你的生產設計是提前的,可是顧客的需求是在隨時變化的,連我這個算是行業30年的資深人士都判斷不了。所以我就想我反正有一點經濟實力,還有時間,關鍵是身體還能夠接受這個挑戰,所以我決定錢掉就花掉了,也可能打水漂了,也可能我掌握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女裝“產業密碼”,也許能夠殺出一條“血路”來。
深圳衛視《大灣區會客廳》主持人 何嘉琪:服裝企業,它作為一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很難。我們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身處深圳,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優勢助力服裝企業轉型升級?
陳靈梅:是的,我們和華為有合作。深圳工信局牽頭,華為提供仿真技術,進行合作的內容就是虛擬產線的轉型,排產指揮每個工人應該怎么樣更智能地工作。終端門店要什么款什么碼多少件,這個系統接到這個指令了,智能排產系統立馬在哪條生產線下單,華為這套系統幫我們做的就是把精準需求的生產仿真跑一趟,將生產智能排隊。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潘明表示,近幾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服裝企業都在探索轉型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陳靈梅的服裝生產線智能轉型升級就是很偉大的一個行動。因為女裝的款式繁多,僅一件衣服的輔料就有上百種,這是一種非標準化的產品,非標品做到標準化生產是非常難的。
她認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像以前又是學縫紉,又是用手工釘扣子,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數字化替代人工是一個未來趨勢。潘明會長還表示,對于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應該在前端,也就是消費者端,充分做大數據分析,從大數據分析去獲得更多的資訊,研究服裝市場的接受度、色彩的分析、風格的分析、版型的分析,從前端來倒推后端的柔性化定制和生產,是非常關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