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上升、需求低迷、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增速不斷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紡織服裝產業供應鏈轉型升級變得至關重要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服飾行業已從外延擴張式為主的快速發展階段步入內生式為主的優化發展階段,增速相對放緩。2021年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穩步恢復,對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回升的拉動作用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達13842億元,同比增長12.7%。預計去年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達14479億元。
目前過剩的產能、不確定性的需求市場、低效目不穩定的生產質量對經營不善的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按壓,倒逼紡織服裝企業推動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智能化水平不高、數字化系統不完善的企業將會迅速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國內分散化的競爭格局向多點多級化的競爭格局演化。
傳統服裝供應鏈體系的痛點,倒逼行業加速數字化改造
與其他行業相比,我國服裝行業的產業鏈條雖然不長,但卻非常零碎分散,SKU數量龐大,并且在過去大批量生產的時代,服裝制造企業總有計劃失靈、生產失誤,導致庫存重壓大,為了解決嚴峻的庫存問題,打造"快速反應、柔性制造”的生產模式,服裝行業吸須涌過對長尾松散的傳統服裝供應鏈體系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大規模協同。而要實現柔性供應鏈就必須推動服裝行業數字化,把原先大量繁瑣的業務數字化、智能化。
趨勢1:商品企劃從“拉式”轉向“推式”
在從前,服裝企業根植于品牌批發模式的期貨訂貨(即“拉式”)。在以銷定產的模式下,盡管品牌聽取了前線聲音,實則以戰術上的勤奮彌補戰略上的懶惰——往往開發一大盤貨品,任渠道商/店長選擇,長此以往,引發了“人不聚焦”(目標消費者)、“貨太長尾”、“千店千面”等隱憂,品牌調性模糊。
為了賦能產品組合各司其職,并且更高效率地響應市場變化,真正做到“讓產品跟著市場變”,“推式”模式應運而生。具體看,置于“推式”模式下,產品結構更加精細、訂貨模式更加敏捷,完善了服裝企業的商品思維和工作方式。
趨勢2:產品設計從“閉門造車”轉向“廣結良緣”
中國服裝企業素來以生產見長,在設計方面鮮見原創、對于市場需求的洞察不足。雖然這幾年國內誕生了優秀的原創設計,但是,大部分的服裝品牌仍停留于模仿或錯位的階段。
想要解攻克這個難點,貝恩建議,品牌懷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在開發生態中不斷探索、沉淀自身的設計定位:通過嫁接內外部設計資源,實現設計平臺的“可延伸性”。“廣結良緣”不僅局限于產品設計,在產品工藝方面,不少領先企業通過綁定全球一線供應商,原材料/面料創新頻出,表現亮眼。
趨勢3:渠道運營從“渠道觸點覆蓋”轉向DTC模式
提到渠道建設,傳統服裝企業通常以線下網點觸達和線上滲透為目標。而隨著電商平臺、物流配送體系、消費者運營技術手段的日臻完善,以及反壟斷時代平臺間開放合作是大勢所趨,服裝企業亟需構建起跨平臺、整合管理消費者數字資產的新運營模式。此外,疊加來自新入局的互聯網原生服裝品牌的顛覆性挑戰,傳統服裝企業開展DTC轉型至關重要。
在DTC模式中,服裝企業秉持“以目標消費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跟隨消費者體驗路徑,布局關鍵觸點:通過私域和公域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此外,憑借統一、跨渠道的體驗和深層次互動,輔以數據沉淀提升消費者運營水平,并逆向牽引生產和供應鏈變革。
趨勢4:品牌推廣從“假大空”轉向“樹立品牌內涵、強化內容營銷”
清晰、連貫的品牌定位是服裝品牌得以獨樹一幟的基礎和前提。貝恩發現,傳統的服裝品牌,尤其是國內品牌欠缺品牌內涵,而營銷和終端落地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很好地通過產品、門店設計、VDM等多個界面表達一致的品牌主張。
想要樹立品牌內涵,“講故事”是一種途徑,即傳播與產品/品牌創始人/代言人的相關經歷或者故事,激發消費者“共鳴”、“共情”,深化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提高消費者轉化率和忠誠度。
趨勢5:供應鏈從“完成合規任務”向“打造ESG(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競爭優勢”轉型
服裝行業屬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2020年,中國確立了“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中紡聯發布的《紡織行業“十四五”綠色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需要服裝紡織行業在綠色變革中做出表率作用。“十四五”期間服裝行業發展趨勢以高端化、品牌化為主旋律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2035年成為全球服裝科技的主要驅動者、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推進者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國服裝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服裝行業“十四五”期間以及2035年的發展目標做出了清晰規劃。其中指出2035年,在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服裝行業要成為世界服裝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不少領先的服裝企業在持續打造供應“柔性”和“韌性”過程中,已經在積極探索三個環保——原材料環保、制成環保、全供應鏈環保,努力減少上游供應鏈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增加下游資源利用效率,另外,ESG因素未來也是服裝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的一大亮點元素,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并且提升他們的支付意愿。通過以上舉措,這些企業期望將ESG進一步打造為核心競爭優勢,而非僅僅是達到合規要求。
最后,轉型升級離不開科學與藝術互相結合,既堅持由品牌主或者主理人打造品牌審美和品牌調性,又通過數字化建設,憑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輔助決策,比如,基于消費者的數據反饋,調整商品組合或優化消費者溝通內容/形式,從而全方位提升客戶運營模式。未來,隨著國際經貿合作格局變化,各國間紡織貿易、投資領域亮合關系更趨復雜,不斷強化制造體系優勢,提升品質和豐富品類,解決產業鏈和供應鏈短板,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現實考驗。服裝行業通過數字化轉型,能夠有效幫助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產業鏈信息資源共享,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突圍市場競爭。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服飾行業已從外延擴張式為主的快速發展階段步入內生式為主的優化發展階段,增速相對放緩。2021年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穩步恢復,對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回升的拉動作用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達13842億元,同比增長12.7%。預計去年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達14479億元。
目前過剩的產能、不確定性的需求市場、低效目不穩定的生產質量對經營不善的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按壓,倒逼紡織服裝企業推動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智能化水平不高、數字化系統不完善的企業將會迅速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國內分散化的競爭格局向多點多級化的競爭格局演化。
傳統服裝供應鏈體系的痛點,倒逼行業加速數字化改造
與其他行業相比,我國服裝行業的產業鏈條雖然不長,但卻非常零碎分散,SKU數量龐大,并且在過去大批量生產的時代,服裝制造企業總有計劃失靈、生產失誤,導致庫存重壓大,為了解決嚴峻的庫存問題,打造"快速反應、柔性制造”的生產模式,服裝行業吸須涌過對長尾松散的傳統服裝供應鏈體系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大規模協同。而要實現柔性供應鏈就必須推動服裝行業數字化,把原先大量繁瑣的業務數字化、智能化。
趨勢1:商品企劃從“拉式”轉向“推式”
在從前,服裝企業根植于品牌批發模式的期貨訂貨(即“拉式”)。在以銷定產的模式下,盡管品牌聽取了前線聲音,實則以戰術上的勤奮彌補戰略上的懶惰——往往開發一大盤貨品,任渠道商/店長選擇,長此以往,引發了“人不聚焦”(目標消費者)、“貨太長尾”、“千店千面”等隱憂,品牌調性模糊。
為了賦能產品組合各司其職,并且更高效率地響應市場變化,真正做到“讓產品跟著市場變”,“推式”模式應運而生。具體看,置于“推式”模式下,產品結構更加精細、訂貨模式更加敏捷,完善了服裝企業的商品思維和工作方式。
趨勢2:產品設計從“閉門造車”轉向“廣結良緣”
中國服裝企業素來以生產見長,在設計方面鮮見原創、對于市場需求的洞察不足。雖然這幾年國內誕生了優秀的原創設計,但是,大部分的服裝品牌仍停留于模仿或錯位的階段。
想要解攻克這個難點,貝恩建議,品牌懷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在開發生態中不斷探索、沉淀自身的設計定位:通過嫁接內外部設計資源,實現設計平臺的“可延伸性”。“廣結良緣”不僅局限于產品設計,在產品工藝方面,不少領先企業通過綁定全球一線供應商,原材料/面料創新頻出,表現亮眼。
趨勢3:渠道運營從“渠道觸點覆蓋”轉向DTC模式
提到渠道建設,傳統服裝企業通常以線下網點觸達和線上滲透為目標。而隨著電商平臺、物流配送體系、消費者運營技術手段的日臻完善,以及反壟斷時代平臺間開放合作是大勢所趨,服裝企業亟需構建起跨平臺、整合管理消費者數字資產的新運營模式。此外,疊加來自新入局的互聯網原生服裝品牌的顛覆性挑戰,傳統服裝企業開展DTC轉型至關重要。
在DTC模式中,服裝企業秉持“以目標消費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跟隨消費者體驗路徑,布局關鍵觸點:通過私域和公域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此外,憑借統一、跨渠道的體驗和深層次互動,輔以數據沉淀提升消費者運營水平,并逆向牽引生產和供應鏈變革。
趨勢4:品牌推廣從“假大空”轉向“樹立品牌內涵、強化內容營銷”
清晰、連貫的品牌定位是服裝品牌得以獨樹一幟的基礎和前提。貝恩發現,傳統的服裝品牌,尤其是國內品牌欠缺品牌內涵,而營銷和終端落地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很好地通過產品、門店設計、VDM等多個界面表達一致的品牌主張。
想要樹立品牌內涵,“講故事”是一種途徑,即傳播與產品/品牌創始人/代言人的相關經歷或者故事,激發消費者“共鳴”、“共情”,深化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提高消費者轉化率和忠誠度。
趨勢5:供應鏈從“完成合規任務”向“打造ESG(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競爭優勢”轉型
服裝行業屬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2020年,中國確立了“碳中和”的目標愿景,中紡聯發布的《紡織行業“十四五”綠色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需要服裝紡織行業在綠色變革中做出表率作用。“十四五”期間服裝行業發展趨勢以高端化、品牌化為主旋律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2035年成為全球服裝科技的主要驅動者、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推進者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國服裝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服裝行業“十四五”期間以及2035年的發展目標做出了清晰規劃。其中指出2035年,在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服裝行業要成為世界服裝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不少領先的服裝企業在持續打造供應“柔性”和“韌性”過程中,已經在積極探索三個環保——原材料環保、制成環保、全供應鏈環保,努力減少上游供應鏈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增加下游資源利用效率,另外,ESG因素未來也是服裝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的一大亮點元素,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并且提升他們的支付意愿。通過以上舉措,這些企業期望將ESG進一步打造為核心競爭優勢,而非僅僅是達到合規要求。
最后,轉型升級離不開科學與藝術互相結合,既堅持由品牌主或者主理人打造品牌審美和品牌調性,又通過數字化建設,憑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輔助決策,比如,基于消費者的數據反饋,調整商品組合或優化消費者溝通內容/形式,從而全方位提升客戶運營模式。未來,隨著國際經貿合作格局變化,各國間紡織貿易、投資領域亮合關系更趨復雜,不斷強化制造體系優勢,提升品質和豐富品類,解決產業鏈和供應鏈短板,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現實考驗。服裝行業通過數字化轉型,能夠有效幫助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產業鏈信息資源共享,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突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