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祥于寧波的紅幫裁縫靠著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卷皮尺闖天下,制作出了中國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五個第一。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周麗娜?編輯高雪梅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模特在“百年紅幫 旗遇芳華”服裝走秀活動展示女裝 ( 黃宗治/攝)
“一個寧波老法師,加兩個紅幫裁縫,一把揚州剪刀,我阿寶就變成了寶總。”在電視劇《繁花》中,游本昌飾演的恩師“爺叔”,請紅幫裁縫為胡歌飾演的阿寶量身定制多套講究西服,阿寶從穿藍色制服的工人被改造成西服革履的“寶總”,是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穿針引線、大變寶總”的紅幫裁縫也隨之火出圈。
發祥于寧波的紅幫裁縫靠著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卷皮尺闖天下,制作出了中國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出版了第一部服裝理論著作,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五個第一。“紅幫裁縫以其逐漸形成的群體力量,擔當起中國近現代服裝業的主力軍,引領中國服飾轉型,振興民族服裝業,并以高超的西服制作技術,帶領改革開放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服裝業迅猛發展,推動了區域服裝業的繁榮。”紅幫文化研究專家、教授劉云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代代相傳
“紅幫裁縫的興起,是在鴉片戰爭后。”劉云華說,“‘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后來泛指西方人。上海作為當時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不少寧波本幫裁縫在上海為外國人縫制西服,‘紅幫’之名由此而來。”
最初,紅幫裁縫基本為寧波人,隨著寧波人將這門技藝傳授給更多人,后來掌握紅幫技藝的其他籍貫裁縫也被視作紅幫群體。
“紅幫裁縫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在上海站穩腳跟后,迅速在全國各開埠城市拓展西服市場。在20世紀上半葉,他們開創了一個輝煌的西服王國。”劉云華說,“20世紀50年代,他們轉戰香港、臺灣等地,大力推動了港臺地區服裝業的發展。”
“據考證,中國最早的西服店是‘紅幫裁縫’先驅之一江良通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的‘和昌號’。”劉云華說。如今,江良通侄孫,現已90歲高齡的紅幫老藝人江繼明仍居住在寧波家中。老人雖行動不便、表達遲緩,但頭腦依然清晰。劉云華是江繼明的弟子,由江繼明親授紅幫工藝秘訣,成為第七代紅幫傳人。此次采訪中,在江繼明家里,劉云華補上了延誤10年的拜師儀式,并將新著《紅幫服飾文化研究》贈予師父。

2024年6月27日,劉云華向江繼明贈送新作(周麗娜/攝)
1947年,江繼明13歲,到上海培羅西服店當學徒。江繼明聰明、好學,又肯吃苦鉆研,幾年間就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專業裁縫師傅。1960年,新中國第一個服裝裁剪培訓班在上海開班,120人參加的期末考試,他名列第一,被授課教師、紅幫第五代傳人陸成法招入門下,成了紅幫第六代弟子。1975年,江繼明從上海返回老家寧波,后成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
江繼明最重視的是教學。或許是當年受舊時代師傅“留一手”的苦太深,他總是嘗試將自己的經驗廣泛傳授給他人。他常對學生說:“新中國成立前,我想學手藝,都得偷著學,現在條件這么好,你們一定要好好學。”

2011年9月14日,超大中山裝的設計制作人江繼明在正常大小的硬紙衣模前介紹自己的作品
“20年前,江老師是這些長者里面最年輕的,也是他給我演示紅幫手藝,令我得到大量一手資料。現在,江老師成了年紀最大的紅幫老人。”劉云華說。歷經百年起落,現在老一輩紅幫裁縫已寥寥無幾。研究紅幫裁縫20年,眼見走訪過的紅幫老人從侃侃而談到身坐輪椅,看到他們消失在歲月的煙云中,劉云華心痛不已,只能將這些鮮活的生命記錄在自己的著作中。
高級定制
寧波孝聞街40號梵梵洋服的櫥窗前,擺滿了穿著西服的人體模特,推門進店,兩邊的衣櫥掛滿了顧客定制的西服套裝。
與通常所見的西裝不同,這里每件西裝左領的駁頭上都有一個精致挺立、邊界清晰的手工插花眼,也叫駁頭眼。電影《教父》中父親維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胸前的那朵紅玫瑰就別在插花眼中,而不是西裝口袋里。精致不止于此,翻開領子,領后還有為了固定花莖帶有松緊的袢帶。
“如果看到用米蘭眼這樣的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的插花眼,意味著這很可能是一件優質男士定制西裝。”紅幫裁縫傳承人、梵梵洋服創始人袁偉浪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縫制一個米蘭眼通常需要半小時左右,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但人工鎖扣眼跟機器相比,手感更柔軟舒適,視覺更立體。
“高級定制最重要的不是做工精細,而是要做到位,也就是量身定制、合體修身。女裝旗袍的關鍵在胸,男裝西服的關鍵在腰。西服腰線提高幾公分,就顯得下身長上身短好看。好的西服一定要服帖,穿上以后立體飽滿,不能是個平面。”袁偉浪說。
“海派西服、中山裝和改良旗袍是紅幫裁縫中西合璧的三件代表作品。”劉云華認為。
為達到合體效果,高級定制必須先做樣衣,讓顧客試樣,試樣通常分“毛殼”“光殼”兩次,難度大的甚至需要四五次。據袁偉浪介紹,一套西服的定制周期,通常需要一到兩個月,價格從每套七八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紅幫裁縫技藝精湛,學藝之路卻不易。1967年,袁偉浪出生于寧波市奉化區蕭王廟街道袁家岙村。70年代,他母親雖已年過三十,但是心靈手巧,裁縫活一看就會。她先跟一位從上海返鄉辦縫紉培訓班的紅幫裁縫學習了一個月,隨后又自學戴永甫所著的《D式服裝裁剪蘭圖》。
戴永甫是出生于寧波鄞縣(現為鄞州區)的著名紅幫裁縫,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D式裁剪法,開創了服裝裁剪技術領域袖系理論先河。1982年,集其研究大成的《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一書問世,8個月內重印了4次,風靡一時,惠及無數有裁縫夢想的人。
袁偉浪母親憑借精湛的手藝,逢年過節時常被別人請到家里做衣服,成為“拎包裁縫”。夏衣簡易,只需一天,冬衣則需兩天。年幼的袁偉浪從13歲開始,就開始幫忙并跟著母親學習裁縫技藝。
“那時候流行的是中山裝、青年裝,不做西服。所以,我們除了西服不會做,其他都會做。”袁偉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