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麗塾形象管理美學生活館的試衣鏡前,一名女顧客對著新搭配的衣服糾結著。這已經是她試的第五套搭配了——她要去參加青島啤酒節,想選一套適合沙灘狂歡的裝扮,但試了好幾套都覺得那種“刻意”的松弛和慵懶不是自己要的。
這樣的場景正在中國萬千女性的生活中上演。當衣柜里的衣服越堆越多,“沒衣服穿” 的焦慮卻有增無減;當消費能力持續提升,“有錢買不到合適衣服” 的困惑愈發普遍。從單純追求 “穿對衣服” 到渴望 “穿得像自己”,消費者的需求早已越過物質層面,轉向精神與自我的對話。服裝行業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當 “買衣服” 變成 “找自己”,傳統的銷售邏輯如何適配這場深刻的消費變革?為此,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
女性普遍存在的消費困境
龐雯麗深耕服裝行業己經有25年的時間,同時還是一名AICI國際形象顧問,這幾年受邀一直在《中國婦女》專欄為廣大女性提供穿衣搭配方面的建議。7月23日,當記者來到她的麗塾形象管理美學生活館時,她正在幫助老顧客試衣。
“這是我的一名老顧客了,明天要去青島啤酒節,想選一套適合啤酒節氛圍的衣服。”龐雯麗邊幫顧客搭配衣服,邊招呼記者。這名顧客身材高挑、五官立體,在記者眼中屬于天生衣服架子那種,只要她喜歡的衣服,穿在身上都不會難看。事實也正如記者所料,龐雯麗為她搭的幾套衣服上身后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出人意料的是,顧客本人并不滿意,“這幾身衣服都很好看,但總感覺‘不對勁’。我覺得它們都太出挑了,我想要更加休閑慵懶的感覺,我想展示自己,但也想要融入人群,而不是一眼被看見。”
這種 “不對勁” 的感覺,正在成為女性消費的普遍困境。另一位老顧客、同時也是龐雯麗老朋友的小云(化名)的經歷頗具代表性:“我有錢,想買衣服,但就是買不到適合自己的。” 為了破解這個困惑,她甚至專門報名學習形象設計與色彩搭配,“最起碼要學會給自己買衣服”。在她看來,這不是個體問題,“很多女性都有這樣的困擾”。
線上購物的便捷性,反而放大了這種困境。從事服裝設計教學工作23年、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主任閔凡杰在分析行業數據時指出:“線上服裝退貨率居高不下,核心原因是消費者隔著屏幕無法判斷衣服是否‘屬于自己’。”一件在詳情頁里 “顯瘦顯高” 的襯衫,可能因為面料的光澤度與膚色沖突,穿起來顯得氣色暗沉;一條標注 “百搭” 的闊腿褲,可能因為版型與個人體態不匹配,變成 “邋遢” 的代名詞。
線下門店的體驗感,在此時顯現出不可替代性。小云說她喜歡在實體店里試穿衣服時的互動感:店員會提醒她“這個領口更適合你的肩頸線條”,閨蜜會笑著說 “這個顏色讓你眼睛更亮”,這種即時反饋是線上購物無法提供的。更重要的是,線下空間承載了女性的情感需求——“就像喝下午茶一樣,能放松下來,和人聊聊心事,這種連接感很重要” 。
三重認知盲區與時代錯位
“選不到合適的衣服,本質是‘不認識自己’。” 閔凡杰的這句話,點出了問題的核心。在她看來,消費者面臨的是三重認知盲區:不了解自己的皮膚狀態(膚色冷暖、明度),不了解自己的風格特質(是簡約利落還是浪漫柔和),更不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想通過服飾表達什么)。
這三重盲區相互交織,讓 “選衣” 變成一場盲猜。以膚色為例,秋季型膚色的人適合溫暖的焦糖色、橄欖綠,若誤穿冷調的寶藍色,會顯得氣色黯淡;但很多人從未系統認知過自己的膚色屬性,僅憑 “喜歡” 購物,結果自然是 “衣服好看,穿我身上不好看”。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審美層級與內在認知的錯位。 “審美有五個層級,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認知停留在第三層級,卻強行駕馭第五層級的風格,只會覺得別扭。” 閔凡杰表示,“衣服是內心的外化,當人與服飾無法合二為一時,再美的設計也無法展現魅力。”
行業服務模式的滯后,加劇了這種錯位。“現在已經是‘走心的時代’,消費者注重精神需求,但很多品牌還在用老方法服務新人群。老地圖永遠到不了新大陸。” 龐雯麗直言,傳統服裝零售的邏輯是 “賣產品”:按尺碼生產、按潮流鋪貨、按銷量促銷,卻很少思考 “這件衣服能幫消費者解決什么問題”。當消費者需要的是 “通過服飾被看見、被尊重”,而品牌提供的只是 “這件衣服在打折”,供需之間的鴻溝自然越來越寬。
場景需求的復雜化,更讓選衣難度升級。從職場談判到啤酒節狂歡,從親子露營到商務晚宴,現代人的生活場景日益多元,對服飾的功能性與表達性要求也愈發細分。“那位要去啤酒節的顧客非常漂亮,五官艷麗,身材又高挑,可以試著穿稍微大膽又簡約一些的衣服。” 閔教授舉例說,越簡單的風格越能呈現她的個性和魅力——但這種場景與風格的匹配能力,需要專業認知支撐,而多數消費者恰恰缺乏。
從產品導向轉向 “人” 的導向
“很多顧客說‘我想要顯高顯瘦’,但背后其實是‘我希望被重視’。” 龐雯麗分享道,她會引導顧客思考更深層的問題:“你想通過這件衣服傳遞什么?是‘我很專業’,還是‘我很有趣’?是‘我很可靠’,還是‘我很自由’?”
閔凡杰認為,消費者需要理解 “為什么這件衣服適合自己”:“比如告訴她‘這個領型能拉長你的頸部線條’,‘這個色系與你的發色形成呼應’,讓她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認知’。”而引導消費者用 “知識消費” 替代 “沖動消費”,消費者也會在試錯與學習中慢慢找到自己。
當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從 “買衣服” 轉向 “找自己”,服裝行業的破局點也逐漸清晰:從產品導向轉向 “人” 的導向。
“如果一個服裝行業能夠更長久地發展,一定是在滿足人的需求上下功夫。”龐雯麗語氣堅定。這么多年來,她的店鋪一直銷量不俗,顧客滿意度百分百,原因就在于此。
“不管是零售還是連鎖,人們追求的永遠是服務。”閔凡杰說,“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比如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面料,像龐總的店,能給予顧客差異化的獨有的色彩風格診斷,如此個性化的服務很難不受歡迎。”
龐雯麗表示,在服務顧客時,她很少直接推銷衣服,而是先 “聊天”:“了解她最近的工作壓力、家庭瑣事,還有那些小確幸。” 這種溝通讓客戶感受到 “被看見”,而基于需求的推薦自然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情緒價值給滿,支持客戶探索自我、表達自我,見證她從“內心成長”到“內外兼修”。
“引導顧客從穿對,到穿出自己的生命力、體現自我價值,我認為這是作為服裝人最重要的一種可以為客戶賦能的方式。”龐雯麗最后再次強調引導顧客“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從“好不好看”到“像不像自己”,女裝消費的需求升級,本質是一場“自我覺醒”的浪潮。在這場浪潮中,能穿越周期的品牌,必然是那些看懂了 “衣服是人的延伸” 的品牌——它們不只是賣面料與款式,更是在幫助每個人回答那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當服裝業從 “賣產品” 變成 “陪人成長”,從 “滿足需求” 變成 “創造可能”,所謂“破局”,其實是回歸商業的本質:為人服務,與人同行。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