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分析網站Similarweb最新統計,2025年8月,SHEIN在全球時尚與服飾類別中仍然排名第一;在2025年6月至8月的三個月綜合排名中,SHEIN同樣位列榜首,并且是前五大時尚服裝網站中唯一實現訪問量環比增長的品牌。這一成績并非偶然,GlobalData在《2025年全球零售市場的贏家和輸家》報告中明確指出,SHEIN與亞馬遜等零售商將因其提供的高度便利性而增加市場份額,成為全球零售市場的贏家。
SHEIN的持續領跑,與我國跨境電商的強勁發展勢頭同頻共振。日前,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06萬億元,增長6.4%。其中,出口約1.63萬億元,增長6.6%,跨境電商拉動外貿增長新動能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這一趨勢下,SHEIN的快速成長既是自身戰略布局的成果,更是中國外貿數字化轉型的生動縮影。
數字背后,是SHEIN對供應鏈體系的深度革新與持續投入。提起SHEIN,最為人所稱道的或許是數字化的按需柔性生產模式——按照實際市場需求來預測銷售、控制生產,既保證了響應敏捷,又減少了生產過剩,將時尚、效率與性價比充分融為一體,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而SHEIN對于供應鏈的投入和創新遠不止于此。從與傳化化學聯手打造的紡織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到自推出以來累計節水近2萬噸的數碼冷轉印工藝,再到近期肇慶、江門的智慧物流園區繼廣東肇慶希音灣區智慧產業園之后加速開倉,越來越多的探索逐步落地。這種全鏈條的創新布局,不僅實現了企業自身的高效運轉,更在為整個服裝產業鏈的升級注入動力。正如行業觀察所言,持續加大對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意味著SHEIN在加速自我進化的同時,也在為整個產業鏈做加法,這正是其增長的核心動力來源。
供應鏈的革新價值,在庫存管理這一行業痛點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傳統服裝品牌還在為30%的未銷售庫存水平感到焦慮時,SHEIN已經將自主品牌的未銷售庫存率降低至低個位數百分比。這一突破背后,是其標志性的“小單快反”模式在發揮效能,而這一模式也正在改寫眾多供應商的發展軌跡。
石鵬飛的工廠,正是這一模式下的受益者。2021年,“服二代”石鵬飛決定轉型做跨境電商,經過深入調研,最終選擇成為SHEIN的供應商,進一步拓寬業務的發展空間。對他和他的工廠來說,這不僅代表了賽道的切換——從相對平常的基礎款毛衣到版型多變、充滿時尚元素的設計感毛衣,更意味著生產模式的轉變——擺在眼前的不再是幾萬件、十幾萬件一批的“大訂單”,而是可能只有幾十件起步的“小訂單”。
這正是SHEIN所推行的“小單快反”模式,其核心在于從源頭出發、按需生產。有賴于成熟、先進的趨勢分析系統,SHEIN的買手團隊能夠實時捕捉流行趨勢的變化,將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與即時反饋轉化為銷售預測和設計靈感,再以此為依據,確立后續產品的風格、定位和生產規劃。基于這樣的背景,所有首單都從非常小量級的訂單開始,起訂一般在100-200件。通過線上數字化管理工具,產品要求和標準被高效同步至供應商,訂單隨即進入高效的生產流程。
起步并不輕松。石鵬飛回憶道:“以往外貿訂單最多使用10種紗線,但SHEIN的訂單需要多達30種紗線。”除了在采購端嚴格把控紗線質量,還必須提前計算不同款式的織片時間,以合理調配織機工作,保證按時生產完成,這對工廠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挑戰,SHEIN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訓支持,石鵬飛和團隊也在積極地參與、磨合。直到將工廠的溝通和對接工作相對順暢地推進,他逐漸總結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論。“‘小單快反’模式就需要把款‘養好’,之后銷量就慢慢增長,一開始可能就二三十件,但到后面一天下個幾千件的都有。”
從幾十件到幾千件,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通過實時銷售反饋,供應商能迅速識別爆款并追加生產,或對滯銷款及時止損。這使得需求與供給之間形成高效閉環,最大限度降低庫存風險,提升資金周轉效率。
適應了“小單快反”模式之后,石鵬飛的工廠迎來了質變:從過去每年僅4-6個月的訂單周期,到如今實現全年滿產,并保持著超過20%的年均增長率。“如果當初沒有選擇轉型,我們現在可能還只是一家三線工廠,而現在我們的規模已經躋身產業帶前列。”他的感慨道出了眾多合作供應商的共同體驗。石鵬飛的成功轉型,也印證了SHEIN供應鏈模式的可復制性與強大賦能作用。
依托于SHEIN成熟的按需柔性供應鏈體系,越來越多的工廠轉身擁抱新起點,逐步告別郵件、報表等傳統的信息流轉方式,在提高庫存周轉效率、減少生產浪費的同時,也通過物美價廉的商品為全球消費者創造價值。
當創新的點滴探索匯流成海,SHEIN與眾多合作伙伴共同構筑的,已不僅是一條高效的供應鏈,更是一個持續賦能、協同進化的產業生態。如今,SHEIN正驅動著中國服裝制造業在敏捷響應、綠色生產與全鏈路數字化方面,邁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