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等。由于存貨包含的品種繁多、收發頻繁、占用資金大,所以存貨的內部控制在企業,尤其是制造行業中顯得特別重要。
而在2020年疫情因素之下,A股服裝家紡公司面臨的困難也不小,盡管極其難得的交出了疫情之后的年度成績單,但在這些數據的背后,服裝家紡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卻存在巨大“隱患”。
第一紡織網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60家服裝家紡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73.2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合計15.51億元,合計存貨金額則達到524.18億元。
此前曾有市場人士認為,無論是因原料價格上漲導致上市公司囤積原材料,還是生產產品積壓,都會對上市公司盈利帶來隱憂。原料囤積過多,可能讓上市公司遭遇原料價格下跌風險,而產成品積壓,可能是市場供需失衡導致,對投資者都不是個好消息。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林相宜介紹,目前靠近下游的服裝家紡子行業中,大部分企業仍采用訂貨會形式季度采購,這樣既不能及時反映終端消費者對于時尚、服裝款式的最新需求,也不能根據上游成本的變化,及時調整庫存量,導致服裝企業內生的存貨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家企業。
國盛證券研究員鞠興海此前也表示,存貨的產生來自于幾個方面:一是配合銷售計劃提前生產而形成。在生產的過程中及生產結束尚未實現銷售的新品便會形成庫存商品,這種形式的存貨實質是對未來銷售的準備;二是在銷售過程中的滯銷及退貨的產品,這種情況形成的存貨本質上是企業的生產規劃與實際銷售之間的差異帶來的。
鞠興海表示,不同商業模式下的品牌服飾周轉天數不可直接對比。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存貨對運營資金的占用水平越低,轉換為現金、應收賬款等的速度越快,而存貨周轉速度較慢則會影響變現能力。但是不同商業模式下的品牌服飾周轉速度不可直接對比,加盟為主和直營為主的品牌服飾公司周轉速度有所差異。經過測算,2012-2018年加盟為主的公司平均周轉天數為172天,直營為主的公司平均周轉天數為222天,前者平均低于后者50天。
需要看到的是,周轉天數差異源自報表端存貨數量含義不同。直營模式下,公司報表庫存既包括公司倉庫層面的庫存,還包括直營門店內的渠道庫存,而加盟模式下,公司產品銷售給加盟商的同時即算作銷售實現不再計入報表端,相較于加盟模式為主公司,直營模式為主的公司報表端更能夠完整的反映公司的庫存情況。
而通過分析庫存形成的過程,鞠興海認為,加盟模式下的公司報表端存貨周轉天數為70-100天左右,直營模式的周轉天數在加盟基礎上增加2-3個月,這是因為:
加盟模式下:公司理想狀態下的的存貨周轉天數為產品驗收入庫到發貨時間+發貨至門店所需時間。對于大部分公司而言會提前兩季進行產品訂貨,根據生產周期長短訂貨會到生產入庫時間為2-3個月,發貨周期0.5個月,再考慮一定比例的退貨,在全加盟形式下,存貨周轉天數約為2.5-3.5個月,差異主要取決于提前備貨的時長以及退貨比例。
直營模式下:合理存貨周轉天數為產品驗收入庫到發貨時間+發貨至門店所需時間+正常銷售時間。因此,直營模式下的合理周轉天數會比加盟模式慢2-3個月左右。
不過,在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林相宜看來,受益于服裝消費分層、個性化消費興起以及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拓寬,2005年以來紡織服裝行業的營業收入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行業總體上仍處于穩定增長區間,2019年行業體量較2018年增長19.64%。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持續下行,備貨秋冬季產品單價較高,行業庫存壓力普遍較大,疊加多家企業在2019年采取剪標等大幅度折扣去庫存的手段,同時暖冬因素影響單價較大的秋冬裝銷售,服裝家紡板塊業績短期壓力較大。
林相宜指出,為備貨秋冬銷售旺季,2020年三季度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存貨周轉天數有所增加;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受疫情緩解等因素,已逐漸恢復正常水平。存貨周轉天數呈季節波動的特點,在三季度普遍備貨單價較高的秋冬貨品的背景下,存貨周轉天數會有季度性上升,說明公司重視解決服裝行業內生性存貨問題,通過改善庫齡結構、增加產品設計以增加適銷度、增強終端零售數據反饋及分析能力等,不斷提高公司的存貨管理,從而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在林相宜看來,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要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努力研發新產品,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為滿足關鍵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的先進性,除了引進國外高水平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之外,還需對其消化吸收,努力實現再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