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國內崛起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地平線通過自研芯片、自研算法及打造“端+云“的雙端計算在嵌入式人工智能市場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硬實力有了,如何將這一身肌肉更好地應用于零售場景,成為地平線亟待闡釋的問題。
同樣,作為中國最大的鞋服運動零售商,百麗天生有著軀體笨重帶來的轉型難困擾。利潤下滑、退市……近年來纏繞百麗種種消息讓百麗看起來“不好過”。但另一方面,退市帶來的松綁和輕盈讓百麗在今年打開了手腳:4月,百麗旗下品牌思加圖與抖音聯合快閃;同月,百麗與騰訊宣布優MALL落地百麗;6月,百麗與天虹完成了數字化專柜的合作簽約;今天,百麗找到了地平線……
百麗國際擁有豐富的品牌矩陣以及龐大的線下零售門店資源,地平線則有著業內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雙方存在很好的智能化合作基礎。而在此前看似復雜紛繁的嘗試背后,百麗似乎也有著自己的一致邏輯。
01
“盒飯財經”創始人何伊凡在其所著的《打通》一書中說:“險象環生的環境讓中國企業家的危機意識與變革意識比西方同行更為強烈。他們的轉型周期,實際也比西方企業家更加短,往往10年,甚至更短就會有比較大的戰略調整。”
百麗在特定歷史時期崛起,經歷了多次調整。
1997年,百麗建立特許經銷體系,品牌一夜間在全國各地開花,成為國民品牌;
2002年,百麗聯合經銷商成立百麗投資,擔當百麗集團獨家經銷商,順利收回渠道大權;
2004年,百麗收回百麗投資全部資產,實現了有產到銷的全渠道掌握;
2007年,百麗在港交所上市,靠資本洪流一路并購,稱霸鞋服行業江山……
這是百麗的發展史,也是傳統商場在三四五線城市的擴張史。高歌猛進之下,電商的風雷隱隱作響。在2013~2016年電商平臺的黃金窗口,百麗錯過了在大型電商平臺迅速拓展生意的最佳時段。
2009年,天貓舉辦(當年還叫淘寶商城)第一次雙11,27個品牌參與,總銷售額為5000萬元。同年,百麗集團總體業務收入為197.61億元;
2015年,天貓雙11晚會在北京水立方舉辦,當年雙11的交易額為912.17億元。同年,百麗集團總體業務收入為407.9億元,增長2.0%,純利下跌38.4%至29.34億。
這樣的比較不公平也不恰當,但形象地展示了電商在屬于自己風起云涌的年頭里激增的速度。2015年是傳統鞋服品牌的陣痛年:百麗在2015年Q2削減了162個零售網點,達芙妮全年關店805間,波司登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同比減少了548個零售網點……鞋服品牌線下瘋狂關店之際,穿著類商品在2015年的網上零售額,則默默斬獲了21.4%的同比增長。百麗苦心經營的上萬家線下網店,似乎忽然讓自己變得尾大不掉:不是沒人買鞋了,買鞋的地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