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shionunited報道中的數據來看,僅在2017年,美國關閉的實體店鋪就多達7000多家,甚至有瑞士信貸銀行給出預測,到2020年,美國25%的購物中心都將關閉。而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樂觀,2017年,英國平均每天就都有16家街邊實體店倒閉。
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依靠櫥窗模特以及漂亮的燈光的實體店已經越來越難以吸引顧客進入,更不用說獲得忠誠顧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店鋪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很多時尚零售商開始從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時尚雜志中汲取靈感,以重新規劃其商店建筑、內部裝置以及商品陳列。
流行趨勢預測公司WGSN的高級編輯Petah Marian曾對這一現象給出解釋,“在更高級的環境下展示商品,可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時也能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購物體驗”。
事實也證明如此。以巴西鞋履制造商Melissa為例,該品牌成立于1979年,憑借推出的兒童果凍涼鞋而聞名。像很多經歷轉型的品牌一樣,Melissa在1990年代陷入了發展困境。但隨后,該品牌調整了戰略布局,開始與建筑師進行合作,并于2006年在巴西圣保羅開設了首家結合藝術設施進行商品陳列的旗艦店,隨后于2012年在紐約以藝術洞穴為主題推出了一家更接近 “畫廊”的店鋪Galleria Melissa,并在2014年把這類商店推廣至倫敦。

Galeria Melissa 圖片來源:Arteii
對于厭倦了普通店鋪陳列的消費者來說,當實體店購物變成一種藝術享受,自然也就有著更大的吸引力。但這還不夠。
在如今的快節奏時代,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的時間大大縮短了。為了保持其對店鋪更長久的興趣,升級為藝術店鋪的實體店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然而與線上商店相比,改變實體店鋪的裝置要花費更久的時間。為此,The Future Laboratory在一份報告中建議當今的概念店,除了在藝術裝置上進行變化外,還要提供更多的獨家產品、身臨其境的體驗以及更有趣的“獎勵”措施,以把商店改造為更受Z時代消費者喜愛的“活動中心”。
那么,如何把店鋪改造為活動中心呢?
畫廊創辦人及出版人Carla Sozzani創立的10 Corso Como起到了不錯的示范作用。創立于1990年的10 Corso Como是一家結合了咖啡店、書店、各種創意時尚和設計產品的時尚概念店,曾經與Comme des Garçons、Moncler、Swarovski、Paul Smith、Maison Martin Margiela及Charles Philip等品牌都進行過聯名合作。

10 Corso Como 圖片來源:10 Corso Co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