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拼多多上市讓中國打假史倒退20年》的文章在朋友圈廣為流傳,恨不能直接將拼多多釘死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可憐剛剛被資本市場接納的拼多多還沒來得及慶功就被輿論澆了滿身涼水。
然而本意是“通過逆向批發,讓消費者享受低價產品”的拼多多真的做錯了嗎?拼多多近3億的用戶和國內的電商巨頭們說不。
拼購式營銷大爆發,低價產品受歡迎
日前,細心的用戶發現支付寶首頁悄悄上線了“每日必搶”欄目,欄目主打“5折拼團”,商品全部來自于淘寶平臺,且價格相當低廉,最便宜的只有幾塊錢。和拼多多一樣,這些被輿論抨擊的低價商品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部分商品的評論量甚至都已經超過了15萬人次。
低價商品的走俏和拼團平臺拼多多的成功證明了低階消費的存在,在整個市場都高喊著消費升級的同時,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生活的并不那么富余。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資料,截至2015年底,中國城鎮居民(平均年,下同)可支配收入為3.12萬元(人民幣,下同),人均消費支出為2.14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14萬元,人均消費支出為0.92萬元。如果把收入、支出差簡單的理解為儲蓄,那么截至2015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平均年儲蓄為0.98萬元,農村居民為0.22萬元。
低端消費需求切實存在
并不是說城鎮居民全員都比農村居民更為富裕,這組數據的根本意義在于說明中國存在不同消費能力水平的社會群體,低價商品的走俏說明了社會對該類商品的需求,而需求的定義是人們有能力購買且愿意購買某商品的欲望。
拼多多近3億用戶說明中國擁有低消費能力的群體量級最少也在億人次,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片龐大的市場。更為關鍵的是,由于社會大流或者說賣方正進行消費升級,這片龐大的市場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藍海市場。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是薄利多銷。商品價格不高不代表不能賺錢,何況這片市場上還沒什么競爭對手,很容易就獲得了先發優勢甚至憑此賺了大錢,比如在美國敲鐘的拼多多。
零售企業比網民更早認識到這一點,早在今年3月淘寶就推出了“淘寶特價版”APP,看名字就知道平臺上各類商品價格不高;6月份的時候,另一家電商巨頭京東也加入了拼購的陣營,推出“京東拼購”小程序;而網易嚴選比淘寶和京東兩家更早,全年就推出了“網易一起拼”平臺。知名零售企業下場,可以說是低價消費市場存在的最好反向證明。
拼購可以有,打假不能停
事實上,輿論抨擊的從來就不是拼購帶來的低價,而低價帶來的低質甚至是有害。在拼多多上有無數類似康帥傅、可口可呵這樣的山寨產品,無論消費者是看錯了名字也好,還是明知山寨因為便宜咬牙買下,產品的質量都值得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