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疊加消費市場迭代提速,使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點,規模時代悄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以“智識”為錨點、“見識”為路徑、“膽識”為動能的品牌時代。8月17日,浙江海寧許村鎮,2025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大會以“錦繡東方 品牌向上”為主題,共探品牌建設的前沿邏輯與實踐方法論。本屆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承辦,海寧市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協辦,海寧中國家紡城股份有限公司支持。
出席本場大會,來自國家部門、國家行業協會和央媒的領導與專家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以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閻巖,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曹學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原秘書長、研究員鄭硯農,南方周末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孟登科,新華社中國廣告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黨委常委兼新華社《中國名牌》雜志社編委會副主任古斯敏;來自浙江省海寧市政府部門的領導有: 海寧市政協主席周紅霞,海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章如強,海寧市政協副主席徐霞芳;以及大會舉辦地的領導:海寧市許村鎮黨委書記許新峰等。
中國紡聯副會長閻巖主持大會
這場大會不僅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年度思想盛宴,更是一次關乎行業未來十年競爭格局的深度對話——當科技與文化碰撞,當區域與全球共振,中國品牌如何以創新之姿突破“內卷”,在全球化語境中構建獨特價值?
智識領航:品牌發展的頂層設計與戰略方向
國家品牌戰略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正成為品牌突圍的核心驅動力。大會開場,重量級領導嘉賓從政策、產業、技術及區域經濟多維度,解析當下的機遇與挑戰。這不僅關乎行業頂層設計的落地,更將回答一個關鍵命題:在全球化競爭加劇的當下,中國品牌如何通過“國家-區域-企業”三級聯動,構建更具韌性的發展生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致辭時表示,海寧許村是特色產業與全球時尚交融之地。今年外部環境變化,但中國紡織工業穩中向好,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紡織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8%,其中品牌建設是亮點與引擎,品牌正在重塑價值體系,激活消費潛能,優化產業生態。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戰略重點,品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有特殊價值。當前,品牌發展需把握新邏輯:一是人工智能之機,AI帶來范式變化,品牌服務要滿足個性化要求,催生新品牌主體,品牌敘事要在用戶共創中閉環;二是市場需求之變,品牌創新是系統性變革,要實現從“流量思維”向“留量思維”轉型;三是綠色價值之實,綠色轉型從成本轉為資產,品牌建設要將綠色理念提升為核心議題。他提出了三點期望:打造自立自強的品牌內核,挖掘傳統文化價值,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構建高效協同的品牌體系,推動產業鏈等融合,打造共生共榮生態;拓展內外融通的品牌布局,以全球視野推動品牌建設,推動產品、區域品牌協同共進。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品牌行穩致遠。
海寧市政協主席周紅霞致辭表示,紡織服裝是海寧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千億時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寧已形成涵蓋原料、織造、深加工、成品的完整產業鏈,入選浙江省現代紡織與服裝產業集群協同區。許村鎮作為主會場所在地,以北家紡、南服裝為主導產業,擁有8000余家服裝企業和15萬從業人員,是杭派女裝主產地和國內最大提花面料基地,其中上百家企業研發漢服面料引領國風潮流。她建議,“十五五”期間,海寧應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通過創新融合、品牌培育等舉措,未來五年培育3家以上百億企業。最后,她誠邀各界朋友來海寧共謀發展。
品牌敘事:從故事到價值的跨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晴穎主持活動部分議程。
品牌的價值,始于故事,終于認同。在行業的矚目和期待中,“2025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故事”發布儀式盛大舉行,成為洞察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6月份,中國紡聯正式啟動了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故事的征集推廣工作,中國品牌在輸出品牌故事上,立足于技術創新、文化傳承、渠道突圍、情感共鳴、綠色共生等維度,在塑造鮮明品牌人格、完善身份建構方面的不同敘事角度和創新策略。
此外,會上還發表了《共塑時代敘事 彰顯中國氣度——提升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故事力的倡議書》,體現了基于品牌敘事能力的提升,聯動協會、知名品牌、區域發展以及社會影響力媒體的融合生態正在加速形成,旨在打造有筋骨、有氣節、有溫度、有回響的品牌敘事力。
創新賦能:科技重構產業基因
智能制造、綠色技術、先進材料——當科技成為品牌競爭的底氣,產業基因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剖析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產品創新、提升生產效率、重塑消費體驗。這場演講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品牌從“成本競爭”轉向“價值創造”的關鍵是什么?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以澤帶來了“新質生產力賦能品牌建設”主題演講,他表示,品牌建設內涵豐富,高品質制造是基礎,涵蓋精湛工藝、嚴格質量把控、多標準建設及細節打磨。同時,品牌需有地域文化根基、標志性設計語言與精準價值觀傳遞,通過高端設計塑造稀缺性與高價值,實現創新驅動。而新質生產力在紡織領域體現為創新驅動,包括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發展、生產模式變革、產業鏈協同升級及高素質人才體系建設等。
區域進階:“許村提花面料”的價值揭曉與引領
會上,“許村提花面料”區域品牌發布成為另一大亮點,首次向全球揭曉其量化評估成果。許村提花面料依托40多年的紡織產業積淀,作為全球最大的提花家紡面料生產基地,擁有“經緯造境”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紡聯副會長楊兆華向許村鎮黨委書記許新峰頒發品牌價值研究成果。
此次價值發布旨在依據區域品牌價值衡量的相關國家標準,研究區域品牌建設的量化表達,同時通過《從一朵提花開始——許村織夢記》的實地拍攝,結合講好區域品牌故事,為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探索一條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區域品牌影響力提升之路。
主旨報告:區域與城市的品牌創新
區域品牌是城市經濟的“血管”,更是產業升級的“引擎”。那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品牌應如何突破地理邊界,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載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原秘書長、研究員鄭硯農以“高質量發展與區域(城市)品牌創新傳播——尋找海寧的‘城市客廳’”為題,為海寧區域品牌建設路徑提出中肯建議。他以榮昌政府食堂、淄博燒烤的案例為切入點,指出區域品牌打造的核心邏輯:要以地域文化為內核、政府主導為引擎、民生需求為導向、流量為跳板,同時需規避短期效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海寧實際,鄭硯農進一步提出,其“城市客廳”應凸顯“科技為骨、文化為魂、時尚為形”。海寧具備長三角區位協同、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可定位“國際品質潮市”,將錢塘江潮文化基因與全球時尚產業標桿相融合,打造集設計、智造、引領時尚、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一體的長三角特區,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全鏈條覆蓋等差異化優勢。在實施路徑上,他建議,海寧推動產業升級、建設數字時尚策源地、加強品牌傳播、踐行可持續發展,建立并依托“杭嘉時尚走廊”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向世界傳遞海寧設計、海寧標準、海寧品質與海寧品格。
實踐探索:行業先驅的增長密碼
品牌向上的本質,是長期主義與差異化競爭的平衡。會上,三位嘉賓從實戰角度,分享品牌價值增長的底層邏輯:如何通過文化積淀構建“超級基因”,如何在碎片化消費時代實現“內容營銷”的創新突破。
當下零售市場變化復雜,電商重塑消費和商業邏輯,中國品牌面臨挑戰。鄂爾多斯羊絨服裝集團總經理戴塔娜在作“長期主義理念下的品牌價值增長——在時間中沉淀溫暖”主題分享時表示,鄂爾多斯于1988年在央視投放廣告“溫暖全世界”開啟全國布局。多年來,在品牌塑造上,鄂爾多斯堅持長期主義,注重原創設計,不愿被快餐文化所裹挾,如今設計周期依舊長達六個月;與代言人劉雯也合作達16年,與她一起從簡單代言到深度塑造品牌;在生產方面,鄂爾多斯追求堅守與創新融合,全球首創微生物染色羊絨制品,力推可機洗羊絨衫,重視原料品質;可持續發展上,鄂爾多斯建立綠色原料網絡,80%產品可追溯,并開發8類可持續發展產品,下游養護中心每年服務超40萬件。此外,鄂爾多斯在原料牧場養殖、科研、社區貢獻、原料收儲等多方面發力,正致力于助推行業發展,提升中國品牌文化影響力,塑造受尊重的品牌價值。
安正時尚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鄭安政以“從價格到價值:品牌質價比增長的戰略躍遷”為題,分享了企業發展路徑。鄭安政提出“質價比”戰略,強調不要低價競爭,而是在穩定價格下,通過提升面料、工藝和設計等,實現同價位最優品質,滿足中產消費群體日常場景下的輕奢體驗。圍繞該戰略,集團推行七大核心經營策略,包括DTC轉型升級、品牌力戰略、全渠道升級、研產銷一體化、時尚消費品孵化、可持續的組織力、管理體系改革等,如布局IP矩陣、發展直播電商、打造旗艦店模式,同時以消費者為核心推進研產銷一體化,導入華為2C版本IPD>M體系,強化組織力與管理體系,推動品牌從價格競爭邁向價值競爭。南方周末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孟登科圍繞“品牌故事:跟誰講、找誰講、怎么講?”展開分享,他表示,品牌不同于企業,規模實力不等于品牌能力,企業講品牌故事時要明確受眾,對此他總結了品牌講故事的六個方向:對國家講,如海爾講中國制造轉型;對海外市場講,要注意敘述方式,如游戲“原神”以傳統文化進行講述;對國內市場和用戶講,如方太講幸福生活方式;對地方政府講,重在展示社會價值;對生態伙伴講,重在描述供應鏈戰略;對員工講,如平安的35周年宣傳片,用人文溫暖人心。另外,企業不僅要知道向誰講,還要考慮通過什么介質講,針對不同介質的媒體,也要有相應傳播方法與重心。
當消費市場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品牌如何通過技術賦能與文化影響力實現逆勢突圍,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晴穎的主持下,這場高峰對話直面核心議題:在碎片化消費場景中,品牌如何通過“價值共鳴”與“極致體驗”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持續輸出直面市場的“膽識”策略,為行業提供破局靈感。
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劉偉文表示,真維斯多年來做對了幾件事:一是在產品層面,實施供應鏈改革,把產品元素進行分解與組合。待顧客下單后,再將各元素連接起來。這一舉措縮短了產品從設計到推向市場的時間,有效降低了成本。二是在渠道方面,從線下渠道拓展至線上,實現全渠道平衡發展,讓顧客在各種場景下都能接觸到真維斯的產品。三是在營銷上,簡化銷售環節,對品牌內容進行精準投放,進而推動品牌實現較快增長。
新華社中國廣告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黨委常委兼新華社《中國名牌》雜志社編委會副主任古斯敏表示,好的體驗能加深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她還分享了兩個案例:中國名牌出海系列活動,構建國際品牌傳播與營銷體系;以及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共同助力中國品牌對話全球,展現時尚魅力。
南方周末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孟登科表示,在跨界案例傳播中,高明的品牌內容營銷經常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紡織服裝品牌內容營銷,他有三點建議:一是要相信品牌工作價值,堅持長期主義;二是品牌工作有專業性,要基于企業現狀、能力等開展,而非憑空創造;三是品牌與市場目標常沖突,決策者要給品牌工作留空間,這對企業是很大考驗。
郁香菲品牌董事長、浙江玄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丁仕兵表示:女裝品牌實現風格化突破核心在于為客戶提供持續的優質體驗,讓品牌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非你莫屬”。他談道,今年夏天針對職場女性推出的一款通勤褲,憑借舒適面料、顯瘦版型及易打理的特點,獲得了市場高度認可。這一案例印證了,當品牌精準抓住消費者痛點時,口碑的傳播力量遠勝于其他營銷方式,而這正是消費升級背景下,品牌實現價值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集團供應鏈管理中心總監趙建峰表示,集團正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借助AI算力引領工業領域變革,成效顯著。AI能精準調控產業鏈動態,優化庫存管理、提升資金周轉效率,但缺乏溫度無法完全取代人工,人文關懷也不容忽視。未來,歌力思供應鏈將啟動三大品牌項目,聚焦有溫度的創造。此外,鑒于時裝流行多變、高端市場個性化需求,歌力思也將加強供應鏈的針對性生產。
海寧中紡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賀榮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可借助科技手段與數字化工具,在設計、生產及傳播各環節為非遺技藝賦能,既保留產品本身的文化溫度,又避免過度科技化導致的疏離感。關鍵在于把握科技介入的“度”:以科技為創新擴容技法,擴大非遺影響力,同時不改變其本質。設計中注重審美與文化素養,還會請傳承人審視產品,確保守住傳統手工藝的溫度,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與創新。
理論需落地,創新需驗證。大會尾聲,與會嘉賓們還共同參觀了2025海寧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秋季)博覽會。
從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到區域品牌的協同創新,從科技賦能的產業重構到文化共鳴的品牌敘事,這場大會不僅描繪了行業未來的藍圖,更凝聚了無數從業者的信念與勇氣。當“智識”成為指南針,“膽識”化作推進器,相信中國品牌必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市場,以更堅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