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于長洹 廣州報道
臨近年關,在位于贛州市于都縣的華絲服裝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制一批訂單。“現在,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3月份,相比去年有了明顯的增長。”公司總經理田國平介紹。
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受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海外不少紡織服裝訂單轉移到了國內,眾多紡織服裝企業成為受益者。由于中國很好地控制住疫情,加上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產業鏈,這些轉移而來的訂單許多都固定了下來。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訂單有所增長,但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服裝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被蠶食,普遍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現實困境。
越南訂單加速回流
按照一般規律,在三季度出口高峰過后,出口規模會有明顯回落,同比也會出現增速收縮,但從大宗商品的出口看,我國服裝、家紡等最終消費品的出口均實現快速增長,對歐盟和美國市場尤為突出。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1月當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8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其中,紡織品出口132.4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保持上月以來的單月出口同比正增長態勢;服裝出口154.1億美元,同比增長23.2%,高于全國貨物出口同比1.2個百分點。
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迎來農歷新年,在華絲服裝的生產車間內,工人也在忙著趕制年底前的最后幾批訂單。“由于越南等國家疫情的影響,現在許多海外客戶將訂單轉移到了中國。從9月份開始,我們就接到了不少從越南轉來的訂單。”田國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疫情在越南大面積爆發,第二季度開始,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停工,眾多企業的生產幾乎被凍結。越南的生產中斷及長達數月的航運問題推高了企業的成本,推遲了供應交付期,使歐美客戶不得不重新考慮全球供應鏈等問題。
由于疫情控制失當,東南亞多國普遍出現了開工不足問題,導致用工成本翻倍,這使得以越南為首的該地區國家的人力成本優勢,也變得不那么明顯。而中國由于最快控制住了疫情,產業鏈也比較完善,海外客戶陸續將訂單從越南轉移到中國。
佛山順德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介紹,“受疫情影響,東南亞、南亞地區的不少紡織服裝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歐美零售商為確保持續供貨,把大批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
一些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疫情影響下,越南的綜合成本跟中國比已經沒有太大優勢,在大量訂單回流到國內后,許多客戶就固定了下來。
企業“增收不增利”
雖然服裝行業外貿數據向好,但從微觀層面來看,中小微服裝企業的生存境況并不樂觀。在原材料價格攀升、海運成本暴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眾多服裝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被蠶食。
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此前也表示,在中國外貿高速增長的背后,必須清醒看到,許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困難增多,“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現象較為普遍。“外貿發展還存在很多隱憂,不能盲目樂觀。”他說。
對此,不少服裝外貿企業深有感觸。東莞一家針織廠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今年,企業訂單比去年有所增長,但利潤卻下滑明顯。因為各項生產成本都在增加,而出口的價格卻沒有變化。”
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令服裝企業最為頭痛。今年以來,紡織服裝原料幾乎是全線開啟上漲模式。棉紗、短纖等紡織原料價格一路上漲,氨綸價格更是比年初翻了好幾倍,目前價格高位震蕩,產品仍然供不應求。
華絲服裝主要生產銷售中高端女裝,這段時間,紡織服裝原材料的全線上漲,令田國平倍感壓力。“我們主要是做中高端服裝,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我們用的棉紗等,幾個月的漲幅都達到了30%,成本的上升嚴重擠壓了我們的利潤。”
令田國平煩惱的是,雖然生產成本在攀升,但海外客戶并沒有在價格上讓步。“那些從越南等國家轉移而來的訂單,價格普遍都比較低,我們想著多接一些訂單,多開拓一些客戶,所以價格上就很難談上去。”
除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外,海運成本的上升也在蠶食著服裝企業的利潤。對此,位于贛州市的威來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先生也深有感觸,“這段時間,海運‘缺箱’現象已經有所緩解,但海運價格還是居高不下,成本最后也轉移到了外貿企業這里。”
謝先生坦言,綜合各類成本的上升,企業的利潤跟疫情前相比要少3成到5成。“現在也沒什么好的應對辦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先保證有單可做吧,明年計劃再開拓新的客戶和市場。”
臨近年關,在位于贛州市于都縣的華絲服裝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制一批訂單。“現在,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3月份,相比去年有了明顯的增長。”公司總經理田國平介紹。
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受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海外不少紡織服裝訂單轉移到了國內,眾多紡織服裝企業成為受益者。由于中國很好地控制住疫情,加上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產業鏈,這些轉移而來的訂單許多都固定了下來。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訂單有所增長,但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服裝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被蠶食,普遍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現實困境。
越南訂單加速回流
按照一般規律,在三季度出口高峰過后,出口規模會有明顯回落,同比也會出現增速收縮,但從大宗商品的出口看,我國服裝、家紡等最終消費品的出口均實現快速增長,對歐盟和美國市場尤為突出。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1月當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8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其中,紡織品出口132.4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保持上月以來的單月出口同比正增長態勢;服裝出口154.1億美元,同比增長23.2%,高于全國貨物出口同比1.2個百分點。
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迎來農歷新年,在華絲服裝的生產車間內,工人也在忙著趕制年底前的最后幾批訂單。“由于越南等國家疫情的影響,現在許多海外客戶將訂單轉移到了中國。從9月份開始,我們就接到了不少從越南轉來的訂單。”田國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疫情在越南大面積爆發,第二季度開始,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停工,眾多企業的生產幾乎被凍結。越南的生產中斷及長達數月的航運問題推高了企業的成本,推遲了供應交付期,使歐美客戶不得不重新考慮全球供應鏈等問題。
由于疫情控制失當,東南亞多國普遍出現了開工不足問題,導致用工成本翻倍,這使得以越南為首的該地區國家的人力成本優勢,也變得不那么明顯。而中國由于最快控制住了疫情,產業鏈也比較完善,海外客戶陸續將訂單從越南轉移到中國。
佛山順德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介紹,“受疫情影響,東南亞、南亞地區的不少紡織服裝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歐美零售商為確保持續供貨,把大批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
一些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疫情影響下,越南的綜合成本跟中國比已經沒有太大優勢,在大量訂單回流到國內后,許多客戶就固定了下來。
企業“增收不增利”
雖然服裝行業外貿數據向好,但從微觀層面來看,中小微服裝企業的生存境況并不樂觀。在原材料價格攀升、海運成本暴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眾多服裝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被蠶食。
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此前也表示,在中國外貿高速增長的背后,必須清醒看到,許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困難增多,“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現象較為普遍。“外貿發展還存在很多隱憂,不能盲目樂觀。”他說。
對此,不少服裝外貿企業深有感觸。東莞一家針織廠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今年,企業訂單比去年有所增長,但利潤卻下滑明顯。因為各項生產成本都在增加,而出口的價格卻沒有變化。”
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令服裝企業最為頭痛。今年以來,紡織服裝原料幾乎是全線開啟上漲模式。棉紗、短纖等紡織原料價格一路上漲,氨綸價格更是比年初翻了好幾倍,目前價格高位震蕩,產品仍然供不應求。
華絲服裝主要生產銷售中高端女裝,這段時間,紡織服裝原材料的全線上漲,令田國平倍感壓力。“我們主要是做中高端服裝,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我們用的棉紗等,幾個月的漲幅都達到了30%,成本的上升嚴重擠壓了我們的利潤。”
令田國平煩惱的是,雖然生產成本在攀升,但海外客戶并沒有在價格上讓步。“那些從越南等國家轉移而來的訂單,價格普遍都比較低,我們想著多接一些訂單,多開拓一些客戶,所以價格上就很難談上去。”
除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外,海運成本的上升也在蠶食著服裝企業的利潤。對此,位于贛州市的威來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先生也深有感觸,“這段時間,海運‘缺箱’現象已經有所緩解,但海運價格還是居高不下,成本最后也轉移到了外貿企業這里。”
謝先生坦言,綜合各類成本的上升,企業的利潤跟疫情前相比要少3成到5成。“現在也沒什么好的應對辦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先保證有單可做吧,明年計劃再開拓新的客戶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