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還是憑票消費的年代,吃、穿、用都是計劃供應、憑票購買,同時由于家中有兄弟姐妹,大部分在幼年時經濟條件一般,所以消費觀念比較保守,趨于實用性。隨著80后慢慢成為現在社會的中流砥柱,收入的增加也讓他們成為了現在消費升級的主力。
1993年“票證經濟”正式落下帷幕,90后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見證了百貨商店和互聯網的崛起。從電視、空調、手機到電腦,3C類目產品的快速迭代讓90后對電子產品更為追捧。與80后不同的是,90后多為獨生子女,因為90后的幼年家庭條件普遍更好,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他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比較有品牌意識,消費觀念更加前衛,比80后更有意愿超前消費。
00后出生的時候,各大外企已經進入中國,電商平臺也已經蓄勢待發。00后的消費場景也從百貨商店變成了體驗感更好的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商平臺。95與00后是比90后更純粹的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他們成長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這讓他們對于消費的選擇更加敏銳、挑剔,同時由于良好的家庭環境,他們更愿意為娛樂、體驗式的消費買單。不同于90后,95及00后的消費人群不再盲目追求國外品牌,他們更愿意支持國貨,而這群人也將有力的推動國內消費品牌,帶動各個品類的消費升級。
為了更好地理解消費行業,我們梳理了“衣”、“食”、“住”三大類的8大消費細分領域,分析了18家上市公司,做出了2018年的消費行業報告。
報告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包括了“衣”這個大類目中的女裝、男裝、眼鏡、鞋這4個細分品類。
女裝
女裝行業可以再細分為設計師品牌、奢侈品品牌、商業化品牌和快時尚品牌四大類目。近年來國際服裝品牌加快了對中國市場的拓展,針對高收入群體的奢侈品品牌更加被消費者熟知和認可,與此同時,針對尋求多元化著裝體驗的中等收入消費群體的快時尚類目,例如Zara也在中國發展迅速。另外,我國女裝企業已經超過20,000家,品牌數量眾多,行業集中度較低,競爭十分激烈。
市場規模逐年提升的同時,我國人均女裝消費支出相對于發達國家仍處于較低水平:2016年我國人均女裝消費支出為96.60美元(按照美聯儲發布的2016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6.64測算約為641.42元),分別是同期日本、美國、英國的38.80%、23.76%、20.41%。長期來看,我國人均女裝消費仍存在3-5倍的發展空間。
女裝行業我們選取了拉夏貝爾、寶姿、江南布衣和最近剛剛上市的地素4個品牌,從收入和利潤、渠道和門店、多品牌矩陣等方面做了對比。






